来源:艾美仕 2016-05-05
2018年之前,292仿制药品种必须全部完成一致性评价。如此果断的措施确实让业内感到压力巨大。尽管压力巨大,但是,不少业内人士都觉得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已经不能等待了,毕竟这是一件越拖越麻烦的事情。
在本世纪初,多数发达国家都已经走完了仿制药一致性的评价工作,而评价结果通常都是让仿制药的批准文号消失大半。
因此,越重视质量的仿制药企业,越能在短时间内过关,例如,华海药业这样已经把仿制药固体制剂在美国上市的药企,其在美上市的品种不需再经过国内的一致性评价,便可不用再经过BE试验即可过关。
目前,对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方案,企业忧虑地方很多,不管是参比制剂,还是BE试验,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难度较大,能否过关还真不是仅仅加大投入就能解决问题。
随着一致性评价的全面启动,到2018年,肯定有不少药企没有能力通过评价,那么产品只能退市,而高质量的仿制药在取得一致性成果之后,有望在医保范围内对于原研药进行大幅度的替代。
参比制剂卡死一批“神药”
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最大的难度,不是BE有多贵,不是辅料多难买,也不是溶出曲线怎么测。主要的问题就是,寻找参比制剂很难,几乎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韩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最不头疼的就是参比制剂。
反而在中国,最难的就是参比制剂,说起来原因很简单,所谓仿制药,就应当与原研药至少保持相同的晶型,相同的剂型,相同的成分。
但是,在2007年以前的时代,在仿制原研药的过程中,为了在招标采购,药品定价上占据优势,出现了不少奇怪的神药。
在一年能批1万个新药的时代,一些原研药到了中国后,由于抢仿、专利、招标、发改委定价等原因,很多药企在研发仿制药时对原研药的酸根、碱基、剂型、规格等方面进行了变更,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无疑在一致性评价的背景下被放大。例如,在抗生素使用限制很严的欧美国家,原研药品是左氧氟沙星,中国仿制药企业改成了盐酸左氧氟沙星、乳酸左氧氟沙星。
在一轮一轮的降价政策下,也有不少药企制造了一些与原研药完全不同的规格甚至剂型,有些原研药只有片剂,仿制的要做成胶囊;有些原研药的剂量只有100mg,仿制也制成了很多不同剂量。
更不必说,很多历史悠久的原研药被我国的药企做成了中西合剂,本次一致性评价中,有些中西合剂根本不可能有参比制剂,这类药的未来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显然,不少仿制药在这一轮一致性评价中会被生产企业放弃,毕竟,不知道该怎么比较。
也许有人说可以走二次开发的道路,这也是监管部门也接受的一个方式,但是,二次开发等于说重新申请六类新药,现在申请一个仿制药,可能需要7年才能审批下来,其投入的财力和精力都将是巨大的。
进口仿制药也许要来了
国产仿制药企业能不能有幸运儿呢?当然有,例如华海、恒瑞生产多个仿制药早已通过FDA或者欧盟审批在海外上市,而这些高品质的仿制药,其实很少在国内销售。
由于中国没有首仿制度,以至于现在高品质仿制药在国内几乎没有市场,国际上比较著名的高品质仿制药生产企业,不论是以色列梯瓦,还是印度的太阳制药,在中国的业务都非常有限。
正是以前仿制药历史遗留问题,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并不成熟的仿制药市场。而回首各个国家实施仿制药质量提升的经验,都来自于一个契机,即通过使用仿制药降低医疗费用,从而扩大全民医保的覆盖面以及报销比例。
但是,中国仿制药质量上不去一直都是中国医改需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第一波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从基本药物开始的。随着一致性评价的逐渐进行,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大型仿制药企业有望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而不是像以前一样退出中国市场。
之前,由于中国仿制药的多小散乱,缺乏有体系的质量评价的标准,高品质仿制药在中国一直曲高和寡,价格的问题使得高品质的仿制药问津者鲜。但很多年前,就有很多行业大佬认为,中国未来会有一个全球最有潜力的高品质仿制药市场。
近几年,一些一致性较高的国产仿制药也由于价格问题,没有获得更广泛的使用。但是,随着一致性评价的全面推进,中国的市场格局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未来,仿制药的竞争已经变成了品质的竞争,而未来,能够留下的企业都要面临国际仿制药巨头的竞争,不过,这样的竞争对于中国制药企业来说会有巨大的好处,使得中国仿制药不仅仅能在中国销售,还能逐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