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界 2015年04月16日
4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要聚焦当前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问题,优先推出一批激活市场、激发活力的改革举措,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特许经营、PPP等模式,吸引社会投资,着力营造释放消费潜力的体制机制环境,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更好服务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
为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2014年12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推行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该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
2015年4月14日,财政部下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保障政府履行合同义务,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可以理解为控制和规避大规模PPP模式展开的风险,也是调结构、防风险的题中之义。
医院作为公共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的服务供给仍存在巨大的缺口,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可以预见2015年医院领域的特许经营和PPP模式等项目,会在各地有大量的探索实践。
在此之前,继医院等事业单位改制重组获所得税和增值税优惠之后,4月13日,财政部联合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有关契税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根据《通知》,在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医院等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改制为企业,原投资主体存续并在改制后企业中出资(股权、股份)比例超过50%的,对改制后企业承受原事业单位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而在国务院出台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控制公立医院规模。但在征求意见稿中对公立医院擅自扩张的审查惩罚机制,在正式文件中被删除。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曹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在保护公立医院。
与之相呼应,《通知》出台税收利好政策,既能起到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效果,同时从股权方面保护了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的地位。
随着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政策出台,不难看出,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国第一季度GDP创出六年来低点,同比增幅勉强落在7%的增长目标上。尽管数据与市场预期基本相符,但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的现实,也让能否在第二季度守住7%的目标存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国家也希望在公共领域包括医疗领域内释放社会资本的活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公立医院,确保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