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I创新药作为未来医药发展最具确定性的方向之一,也是目前最受市场关注的细分领域。近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原创第三代EGFR TKI艾维替尼,正在就基于二期单臂试验批准上市与CFDA/CDE展开Pre-NDA会议。如若成功上市,这将成为我国首个国产TKI申报上市的项目。
目前在EGFR的成熟靶点要分为单抗和小分子TKI,两者分别针对结直肠癌(EGFR单抗)、非小细胞肺癌(EGFR TKI)这两个大适应症。
其中TKI市场空间巨大,预估未来国内市场规模将达120亿,而且适应症不断拓展。就目前看来小分子TKI多家药企都在进行布局,其中不乏正大天晴、科伦药业、石药集团、贝达药业、豪森药业等国内知名药企。
1
国内外TKI研发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与发展,目前市场上的EGFR TKI主要分为三代:一代TKI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国产),为可逆性结合药物,通过与ATP竞争结合EGFR激酶的结构域,达到抑制其活化的效果。
但是从海外数据来看,随着近年来二、三代TKI陆续上市,一代TKI被替代效应日益明显;而二代TKI的地位也是极为尴尬,因为二代TKI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基于一代TKI作用机制的改良。一代TKI的可逆性结合的特性,靶向药物存在脱落风险,从而疾病发生进展。
二代TKI具备不可逆结合的特点,减少药物脱落的风险。但这也存在着两面性,即封闭正常表达的EGFR,这也就导致了目前二代TKI(阿法替尼)的一个痛点:副作用大,很多患者因为无法耐受的腹泻、皮疹等副作用而停药。所以从临床效果看,二代TKI提升有限。在于一代TKI吉非替尼的头对头试验中,阿法替尼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优势。
所以二代TKI在尚未完成迭代升级即遭遇三代对手。三代TKI针对耐药痛点,临床效果突出后劲十足,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代TKI包括奥希替尼,针对治疗后出现T790M基因耐药的患者,奥希替尼是目前唯一有效的药物,通过更小的结合区从而结合空间狭小的T790M突变结构域,达到治疗效果。
目前海外在研TKI数量较多,从目前公布的临床数据来看,达克替尼、波奇替尼具备重磅TKI的潜质,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作为二代TKI,临床效果较阿法替尼提高明显;后者或成为四代TKI,对于奥希替尼无效的罕见耐药突变治疗效果积极。有望取代初代TKI一线治疗地位。
达克替尼是辉瑞公司推出的二代EGFRTKI,在ARCHER1050试验中,达克替尼头对头挑战吉非替尼治疗EGFR+NSCLC,在今年ASCO公布的最新临床数据,达克替尼不仅提高了PFS(14.7vs9.2个月),也成为首个显著提高OS的TK(I34.1vs26.8个月),目前临床试验进行到III期,极有可能凭借良好的数据成为一线疗法的新选择。
而国内TKI近年来研发火热,众多药企参与其中。目前药企布局主要分为两类:专利即将到期的TKI:仿制药BE试验开展火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关键在于进度,先入者将获取更多的原研市场替代(如齐鲁的吉非替尼仿制药)。
而且专利期仍较长的三代TKI中,目前奥希替尼已通过优先审评进入国内市场,国产me-too/me-better创新药的突破点在于疗效(接近甚至优于原研奥希替尼)、进度(在奥希替尼完全占据市场前加入竞争,如贝达的埃克替尼)。
未来前景
从国内来看,二、三代TKI于2017年获批,目前仍在放量初期。国内EGFR TKI市场主要为一代TKI所占据。而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均分别通过国家药品谈判,降价50-60%进入全国医保,且目前首个EGFRTKI仿制药(伊瑞可,吉非替尼仿制药;齐鲁制药)已于2017年上市。国内市场竞争格局尚待观察,但我们预计随着原研药降价、仿制药批量上市,价格体系与竞争格局将迎来重塑。
而且EGFR TKI在中国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EGFR为亚裔常见突变类型(约占30%),发病率高于欧美,且中国人口基数大,靶向治疗有待普及,潜在市场空间大。我们通过PDB数据估算目前在EGFR+NSCLC这一适应症,EGFRTKI类目前国内市场规模在30亿左右,渗透率为12.5%,通过国家谈判及仿制药降价等因素,TKI渗透率必将有所提高,预计随着仿制药的进一步加速、二三代TKI面世,将带动TKI在国内销售,若渗透率达50%,整体市场容量将达到120亿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