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以来,受疫苗事件和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实施的影响,整个医药板块上市公司过得并不如意。2019年药企行贿、财务造假等案件频发,近日,一场围绕医药企业财务问题的监管风暴正式开启,政策上医药行业利空持续接力,药企阵痛仍在延续。
医保局、财政部联合出手,77家药企进入戒备状态
6月4日,财政部发布《财政部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公告,将于6-7月抽检77户医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主要核实医药企业销售费用、成本、收入的真实性等。涉及药品采购、生产、推广、销售各个环节,重点检查是否真实存在及合法合规。财政部门将对医药销售环节开展“穿透式”监管,延伸检查关联企业和相关销售、代理、广告、咨询等机构,必要时可延伸检查医疗机构。
当日,医药板块扩大跌幅,医药生物指数下跌1.53%,生物医药行业总市值下跌超500亿。沪深300医药卫生指数跌1.61%,股指迈向2月以来收盘最低。
据悉,财政部向地方财政厅(局)和14个指定监管局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显示,此次会计检查的目的是,剖析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成本利润构成,揭示药价形成机制,为综合治理药价虚高,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我国医保控费阶段,各项政策的实施,会给药企们带来不小的阵痛。此次财政部核查医药企业费用成本的真实性,是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国家在实施两票制、带量采购等政策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两票制、4+7降价成效初显,药价虚高仍待解
近几年来,降药价成为医药改革的主旋律,为了降药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药品流通环节陆续实行两票制,和带量采购政策,在药品生产环节设置了一致性评价政策,目的是鞭策药企们在降价的同时,也能够保障药品的质量。
两票制减少了药品中间流通环节,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中间药价更透明,监管也更加容易。4+7带量采购直接将药价大幅消减,药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达96%,震惊业界。
然而,在两票制政策下,药价虚高问题并不能得到真正解决。如果药价下降,医疗服务价格不上涨,医院将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此医院没有采购低价药的积极性。“两票制”施行后,很多药企可能会向高开出厂价的模式转型,主要就是因为药品终端——医院对高价药品有需求,可以说,两票制将从前的低价中标制变成高价中标制。
并且,在两票制下,公司直接将产品销售给配送商,原经代理商销售至配送商的环节取消,销售渠道更加扁平化,公司相应承担渠道开拓、学术推广工作相关的费用,使销售费用大增。根据Wind分类,2018年298家A股上市药企的销售费用合计达到2434.14亿元,同比增长近36%,占总营收的比重达到17%,相较上年增长两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共有232家企业去年销售费用超过1亿元,其中有64家超过10亿元,35家企业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重超过50%。
实际上,医药企业销售费用过高、研发投入不足早已是行业的通病,销售费用畸高也是医药行业的雷区,任何一个环节费用上涨都可能会造成药价提升,从而药价虚高问题仍然待解。
4+7带量采购最高96%的降价幅度,药价成本之低超乎想象,药品暴利可见一斑。在这里,药品的成本在监管层面上来看仍是盲区,药价上涨的合理性也不得而知。对监管层面来说,有必要进行一次药品成本摸底,监管层面掌握了药品定价机制,才能避免企业漫天要价,有助于推动药品市场定价的合理性。
首仿药企定价话语权或丢失
的确,4+7带量采购使得药企能够大幅降价,但在面对首仿药和原研药等企业时,由于不了解价格形成机制和药企生产成本情况,监管层面是处于被动局面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国家实行的是独家低价中标的带量采购制度,带量采购招进来的药一定是国产仿制药,原研药不会降到这么低的。
然后再看这次的带量采购政策,分为几种情况:
A、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只有1款仿制药,那么国产仿制药独得60%以上市场份额,原研药得40%市场份额;
B、有好几款国产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那么通过带量采购的仿制药得60%市场方案;剩下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情况又分两种:中标价跟原研药的价差在20%以内,仿制药有优势;价差在20%以上,原研药有绝对优势。
C、如果某品种没有国产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那么原研药独家占领整个市场。
也就是说,一旦市场上只有一种药物可选,没有其他仿制药与其竞争价格,药企对于药品定价起到了主导地位,监管层面很容易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
而这次,核查的77家药企里面,除了原料药企、制药延伸企业等有助于理顺定价机制的企业外,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首仿药和原研药企业。
而此次医保局、财政部联合出手,开展药企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其中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礼来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属于国际知名的原研药企业,A股药企龙头复星医药(集团)、恒瑞医药、上海医药、步长制药、华润三九医药等企业,以及智飞生物、同仁堂、天士力、石药集团等企业都涉及首仿药品或独家药品。
可以说,这次国家核查的针对性很强,首仿药独立定价的主导地位或将动摇。并且在未来持续扩大带量采购范围的过程中,政府对药企定价或将获取更多话语权,从而避免药企漫天要价。
医保控费阶段,药企如何应对?
医疗保障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医改的路上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数十年的摸索。这个时候,看看发达国家特别是背景较为相似国家的医改政策演进历史,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甚至预见中国药企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短期来看,国家施行的各项政策诸如两票制、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政策将给药企带来不小的阵痛,甚至一部分没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将被淘汰出局。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又将面临带量采购政策的鞭策要么降价要么踢出医保范围,瞬间失去60%的市场,药企处于进退两难的局面,但就算踩着刀刃也得拼命前进,跟着国家政策走,才有一线生机。
面对医保控费各项政策,医药行业挑战和机遇共存,在短期内使得医药行业负重前行,医药行业增长速度放缓。
另一方面是在经历了医保大扩容后,除了2017年受统计口径的影响,最近几年医保基金的收支增速已经下降到了20%以下,未来政府卫生投入占比的向上空间有限甚至还有下降的可能,进而增加医保支出的压力。这一数据也为近些年国内医药工业增速放缓做了很好的注解。
然而,长期来看,它将逼着药企们寻找生机,从而真正发展壮大起来。人口老龄化、人均居民收入提升是推动医药行业发展的长期因素,制药行业可凭借研发创新走出独立行情。
历史上有美国可以借鉴,美国医学水平属于世界顶级的,而美国也经历过一段医保控费阶段。美国在80年代开始的医保控费使得医疗卫生费用增速迅速下降,但同期处方药支出增速却仍在提高。主要就在于研发创新的投入加大,80-90年代是美国药企研发投入大幅提升的阶段,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从80年代初的不足10%提升至90年代末的16%,此阶段也是重磅化药发展的黄金期,诞生了立普妥、舒利迭、波立维、代文、络活喜等众多重磅化学药物,凭借重磅品种的不断推出,药企的收入增速大幅领先医药行业整体增速。
目前来看,我国“4+7”城市带量采购试点政策稳步推进,在鼓励创新的背景下,生物医药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已成为行业共识。数据显示,2018年,A股可比数据的198家生物医药公司(剔除2017年或2018年未披露研发支出的公司)研发投入合计345.98亿元,而2017年该值为251.75亿元,同比增长37.43%。
纵览国内药企,领先企业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确实已经在前几年就开始了创新药、国际化的布局,对于中国药企来说,未来医药公司研发支出只增不减是趋势,创新药研发是药企求存、壮大的必经之路。
附:77家公司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