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关于我们

药促会简介 资质证书 协会章程 机构设置 医药创新科学委员会 协会领导 第十一届理事名单 第十一届监事名单 专业委员会 国际组织成员 IFPMA ICH 工作组专家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IMS:中国医药市场2016用药结构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关于我们
 

来源:新浪医药    2016-12-17


近些年,虽然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医药市场总体情况与发达国家间仍存在较大差距。2016年中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不到美国的1/3,仿制药占我国销售市场主体,药企自主研发药物能力亟待提升。此外,我国医药市场2016年整体销售增长率和本土企业增长率较2013年、2014年均明显减少。

 

这些数据提示中国医药市场用药结构有什么样的特点?存在着哪些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呢?

 

艾美仕(IMS)市场调研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咨询总监邵文斌在第30届中国医药企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给出了具体分析。

 

我国仿制药销售额占总体市场的90%

 

来自IMS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5%,同年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数据分别为17.1%10.2%;我国医药市场总体规模(2015年)为79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位,美国则以4230亿美元排名第一,显示出我国医疗服务与发达国家悬殊的差距。

 

邵文斌指出,我国医药市场特有的特征体现以下几方面:2016年我国药品支出占医疗支出的比重为39%,超过美国的10%和日本的23%;仿制药金额占总体医药市场的比例达90%,而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比例仅为17%10%;此外,我国前五名药企所占行业份额仅为9%,美国和日本的这一份额可达到30%26%,说明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较发达国家明显不足。

 

我国医药市场变革不乏驱动力

 

市场总体情况虽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邵文斌表示,我国医药市场变革并不缺少驱动力,具体体现在医改政策、互联网技术、经济、人口特征四个方面。

 

医改政策:2016年我国更新、出台多项涉及医保、控费、GMP、药品注册审批、医院改革的政策,推医药领域竞争要素和模式变化,从差异化定价、关系营销为主要的竞争要素转变到以药品临床价值、质量和规模为主要的竞争要素。

 

互联网技术:包括医药电商、医生社区、网上问诊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新兴互联网技术正在重塑医疗市场的格局,商业模式、营销、医患互动等领域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经济:富裕人口增加、城镇化保证了整体医药市场将持续稳健地发展。

 

人口特征:老龄化、疾病谱、消费水平升级等人口特征因素,推动医药市场结构包括药品结构、治疗领域及终端结构发生变化。

医药市场整体销售增速放缓

 

来自IMS对中国医药市场的分析,销售终端主要分为医院渠道、零售药店和第三终端,各自占比为68.6%17.3%14.1%。其中医院渠道63.3%的数据报告来自床位≥100张的大医院,而第三终端乡镇卫生院、诊所占10.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3.7%

 

邵文斌指出,2016年第三季度(Q3)全国大医院药品市场年销售额为6812亿元,同比增长6.4%,整体增长率与上一年基本持平,本土企业销售额增长率有所回落,但跨国企业的增长率明显提升。

 

IMS数据显示,与2013年和2014年统计数据相比,我国医药市场整体销售增长率和本土企业增长率均明显降低。全国大医院药品市场的整体增速也由三年前的高位不断下行,2013Q315.7%降至2016Q36.4%

 

在中成药销售市场中,中药注射剂销售变化值得关注。2016Q3中药注射剂在中成药市场中的销售比重达到40%,但其同比增长率却仅有0.8%。中药注射剂的销量是2014-2016年中国整体药品市场销售增速的一个缩影。

 

2014年药品增速相比,2016年整体市场销售增速放缓。邵文斌认为,输注液、抗生素、中成药、辅助用药的增速均受到压制,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中成药,2014年中成药Q3增速为12.5%,到2016年其增速降至3.2%,降幅超过9%。此外,辅助用药在2014Q3增速达14.2%2016Q3跌至5.9%;输注液由8.7%降至0.4%;抗生素由8.3%回落至2.0%

 

但在2016年我国医药企业的集中度所有提高,20强企业集团销售增速超过市场平均增速。IMS数据显示,2016Q3我国医药领域前20强企业的平均年增长率达9.1%,超过整体市场6.4%的年增长率,企业集团集中度正逐渐提高。排名21-50位的企业平均年增长率疲软,仅为3.0%,与前20位相差较大,排名500位以后的企业增长率也低于3%,中游企业保持稳步提升。

 

本土药企在一线城市医院市场发力

 

邵文斌表示,从我国医院市场的药品销售额来看,外资企业实力稳固,但其核心医院市场已转向三线城市;本土企业部分产品发展迅猛,核心市场盘踞一线城市。2016年中国医院市场销售总额为6812亿元,本土企业销售额占76%,但本土企业集团的数量占整体市场的90%,因此外企实力不容小觑。

 

整合来看,排名前100强的企业集团占据市场销售份额的60%以上,金额达到4415亿元。其中,我国医院市场销售额排名前20位的企业集团依次为辉瑞、扬子江、阿斯利康、山东齐鲁、四环医药、上海复星、赛诺菲、江苏恒瑞、科伦、正大天晴、拜耳、上药、诺华、罗氏、远大、默沙东、中国医药总公司、石药、步长制药以及诺和诺德。

 

在我国医院市场排名前20位的畅销产品中,16种为本土企业产品,4种为外资公司所有。排名前十位的产品分别是齐鲁制药申捷、赛诺菲波立维、辉瑞立普妥、广西梧州血栓通、山东丹红倍通、扬子江地佐辛、上海绿谷丹参多酚酸盐、阿斯利康普米克令舒、吉林四环欧迪美、江西青峰喜炎平。其中,同比年增长率最高的产品为扬子江地佐辛,增长幅度达31.8%,其次是阿斯利康普米克令舒,增长率22.1%。齐鲁制药的申捷虽然位列第一,但同比年增长率减少1.9%4种外资企业药品在2016年同比年增长率均有所提升,而本土企业产品增长率则多数呈现下滑趋势,本土企业在药品市场销售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从地域上来看,外资药企不断加大二三线及其他城市的下沉力度,而高品质本土药企则主要在一线城市的医院市场发力。2016年,我国本土企业占据一线城市医院市场销售额的84%,外资企业仅占16%。二线城市作为外资企业的传统核心市场,但其增长也已趋于饱和。外资企业已经加大三线及其他城市的医院市场销售力度。

零售药店市场看好保健品 呼吸系统用药份额大

 

2016Q3数据显示,OTC和处方药仍占据着我国零售药店市场销售额的87%,其中OTC销售额占44%,处方药43%,此外是保健品(9%)和其他产品(4%),各类产品销售额均有所增加。销售数量统计则显示,在我国零售药店市场,OTC产品的销售量以54%的比例占据主体,但2016Q3除保健品销售量增长外,OTC、处方药销售量均同比有所下降。

 

按药品治疗领域分类,市场销售额占比最多的为咳嗽、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治疗类药品,比重为30.7%,其次是杂类、镇痛类药物、消化系统及其他肠道药物、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补充剂,分别占销售额的12.9%12.5%9.2%8.6%,生活品质改善类的产品销售额增长加快。

 

在零售OTC市场销售额排名前20位的产品中,15种产品来自本土企业,5种为跨国产品;同时,60%的产品为中成药。销售额排名第一的是山东东阿阿胶集团的阿胶,其次为江西汇仁制药肾宝、内蒙古鸿茅药业鸿茅药酒、惠氏制药钙尔奇系列、上东福胶集团阿胶、香港京都念慈安制药蜜炼川贝枇杷膏、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复方阿胶浆、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舒筋健腰丸、惠氏制药善存系列、美国安士制药迪巧等。

 

中成药在OTC市场唱主角,西药则在处方药市场称霸。2016Q3数据显示,西药占零售处方药市场的73%,且为市场销售额的主要增长来源。在零售处方药市场销售额排名前20位的产品中,14种产品来自外资企业,仅6种为本土企业产品,外企产品占比70%销售额排名第一的是大连辉瑞万艾可,其次为辉瑞立普妥、杭州赛诺菲民生波立维、北京拜耳医药保健拜新同、济川药业蒲地蓝消炎片、北京拜耳医药保健拜唐苹、施慧达药业施慧达、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大连辉瑞络活喜、礼来希爱力等。

 

中药占据社区卫生中心用药市场

 

邵文斌介绍,2016年受到医疗资源下沉的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药增长加快。以北上广社区卫生中心渠道处方药为例,中药占据最大规模,2016年销售额82.5亿元,2015-2016年增幅6%;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用药,销售额51.8亿元,增幅12%;消化道和新陈代谢领域用药销售28.3亿元,增幅11%;而全身性抗感染药规模与2015年相比降低6%,社区卫生中心销售15.7亿元。

 

市场需要高临床价值的新药

 

未来,社会用药结构变化将会对医药行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邵文斌分析,在医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高临床价值的新品种或新剂型需求增加,将引导新药研发的方向;同时药品生产质量要求也在提高,合规及开发成本会进一步增加。

 

对于市场营销和渠道营销来说,未来营销推广的重心将逐渐转移到产品的临床及经济价值,并通过更完整的利益相关方针对性来进行沟通;专科及普通用药的渠道操作方式及分销结构将更精细化。

 

医药企业的商业模式方面,医院终端的需求及特点更加明确,需要有弹性地提供多元商业模式;药企也可以寻求外界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推广或是分销授权。

 

市场准入过程中,价格制定将更加依靠临床及经济价值,需要准备应对向创新或高质量产品倾斜的价值认定标准;准入工作也会更加精细化,由省向下到市级层面,甚至到医院或医院集团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