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 2015-02-05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2014年经济数据,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36463亿元,首次突破60万亿元,以美元计,亦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又一个“10万亿美元俱乐部”成员,同时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从跨入GDP万亿美元俱乐部到成功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我国用时14年。相比之下,美国197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万亿美元,早于中国30年,而到2001年才达到10万亿美元,从1万亿到10万亿,美国用时31年。
具体而言,近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大跨步前进。
2000年,我国GDP为8.9万多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突破2万亿美元,GDP增加16.8%,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中国GDP增速为13%,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仅仅3年之后,中国GDP便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36463亿元,这是我国GDP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的位置,是第三名日本GDP的两倍多,是印度的5倍。
同时,受日圆持续贬值的影响,预计2014年日本GDP仅为4.8万亿美元,不及中国的一半。日本政府预计2014年实际GDP将萎缩0.5%,这是2009年以来的首次萎缩。
尽管如此,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中国有13亿人口,经济总量确实在不断扩大,但是人均水平还是很低的,人均GDP在世界上还是在90名左右的。
按照世界银行有关标准,我国还有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
根据中新社的报道,参考2011年到2014年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速,有机构预计,在2014年中国经济的体量就将超过美国。外媒报道称,2014年9月29日当天,中国经济总量就已经正式成为世界第一。
对于这个说法,国家统计局不认同。
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由于购买力评价缺乏一个权威机构认定的真实数值,因此无论是说“中国经济已经超美”、“中国经济今天超美”还是“中国经济即将超美”都只不过是算法的不同而已,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中国GDP就已经毫无悬念地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50年前中国提出“超英赶美”的目标时,曾被国际上认为是“天方夜谭”。
但无论是从政府到民间,面对这样的成绩却似乎“无动于衷”,世界第二的位置,不仅不值得炫耀、自夸,甚至被普遍认为 “意义不大”。
这主要是由于,尽管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与全球第一的美国仍相差甚远。据统计,中国和日本GDP总量相加,远低于美国。
事实上,除了人均指标在世界排名靠后,中国在医疗、教育以及环境等较多领域仍比较落后。以医疗为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等综合性评估排名,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排第4位。
早前日本官员回应称:“日本将不会与中国竞争GDP排名,我们搞经济不是为了争排名,而是为了使日本国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马建堂也强调,我们自己对中国的国情是最清楚的,一方面看到我们国家在发展,总量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们的人均水平还是比较低,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还是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一心一意谋科学的发展,一心一意谋包容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
总结 2014年成绩不错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任务,中国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国民经济实现了全年7.4%的增速。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
“取得如此成绩非常不易。”马建堂指出,7.4%的增速是克服了各种困难和压力取得的,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减速换档的客观规律。所以,这一增速是在合理的区间,完成了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应该从三个角度解读当前的经济数据.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水平要高于GDP的增长,这说明就业市场景气,居民收入在上升;二是去年消费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超过50%,这说明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三是单位GDP的能耗在下降,发电量、煤炭等消耗没有GDP增长快,这说明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在改善。
“这些数据都表明整个经济的结构在好转,是很乐观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不能只看总量数据。”林采宜表示。
经济学家厉以宁也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未来的经济增长更多的要看质量。
厉以宁表示,经济增速能够保持7%就不错了,因为重在质量,你要上去的话,加几万亿投资的话,并不是没有可能,但要求质量求结构。
对于过去一年的中国经济,厉以宁认为,虽然去年经济数据略低于预期,但诸多的改革和可喜的变革才刚刚开始,效果将在未来几年陆续得到体现。
厉以宁认为,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里有三大突出点值得关注。
第一个是2013年开的三中全会,对中国今后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不是短期内就能发挥完的,会延续很长时间,这也就表明中国必须走市场经济路,中国必须依法治国;第二个突出点是在这一年当中,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虽然这个工作是没完,但毕竟大家都认识到了,不调结构我们的经济是不能保证稳定的增长的;第三个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能够说已迈了很大的步子,技术创新这个步子所影响不在2014年本年,也不在2015年,而在今后很长时间都会起到示范作用,起到带动作用。
同时,厉以宁强调,宏观政策更应该着重于微调预调,将政策重点落在结构调整上。一定要把宏观调控放在微调预调的位子,而不要再跟过去一样,动不动就大起大落大升大降,这样对经济是没有好处的,所以宏观调控重点要放在微调预调上面。
预测 2015年GDP或低至7%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表示,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最终可能会降至7%左右。
当前有多重因素给经济增长带来下行压力。首先是房地产市场走势目前不明确,尽管有多方观点和预测,但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究竟何时结束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是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很多行业的利润率持续走低;再次,物价方面,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主要是部分工业品价格下跌导致整体走低,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通缩隐忧。
最后,其他还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和资金趋紧、国内资产价格的变化类似股市去年大涨53%,等等也是很大的麻烦。总之,影响经济增长的很多矛盾还没有化解,所以,2015年GDP增长在下行压力下有可能会降至7%,当然如果政府方面出台一些力度较大的政策,增长也可能会略高一点。
牛犁预测,针对降息方面,目前看来短期内可能性并不大,相反降准方面,当前融资成本确实很高,出于综合调整考量,决策层倒是有可能降准,但是降准次数等难以预测。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14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整加深,占总投资1/4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速显著下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虽然加大,但难以完全对冲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影响,预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3%左右,增速比2013年回落0.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中国GDP增速创下1990年(当年GDP增速为3.8%)以来的新低。但这仍可视为完成了2014年初制定的7.5%左右的增长目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多次强调,7.5%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
耐人寻味的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19日的一个政府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称,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尽管这并非李克强总理近月来首次承认经济阻力增大,但他此次发表这一言论的时间促使人们愈发猜测中国经济去年未能达到当局设定的“7.5%左右”的目标,这将是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济增速首次不达标。
外媒称,在享受了几十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好日子之后,近几个月中国领导人已经下调了预期。官方辞令强调增速放缓的“新常态”。
对于2015年中国经济走势,专家普遍认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GDP增速将继续放缓,预计2015年增速将略低于2014年,经济增速回调将基本触底。
事实上,尽管2014年前三季度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增速为7.4%,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7.4%、7.5%、7.3%,但经济增速逐季下行的态势并不能让人完全放心。
全年外贸数据已经公布,2014年全年出口增长6.1%,进口仅增长0.6%。贸易增长3.5%,低于7.5%的政府目标,这也是1999年以来第二差的贸易增长数据。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称,尽管贸易总体表现偏弱,但进口疲软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疲软和全球油价下跌,2014年贸易差额为382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地产领域,2014年12月有较大概率看到统计局口径的房地产销售面积恢复同比正增长。整体来看,瑞银估计2014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回落至14.5%,2014全年增长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