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4-07-10
从理论上看,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评估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效果及其关系的边缘学科。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药物经济学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医改希望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目标,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范围是唯一可走得通的路径。但是,如何避免“福利陷阱”,使得“少花钱,看好病”,就不能“撒胡椒面”,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具性价比的治疗手段和治疗药物上,而这正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为了探究药物经济学在中国未来药物政策中的前景,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内在药物经济学有多年研究的4位知名专家。通过和4位顶级专家坐而论道,去探究药物经济学在中国医改中如何发挥优势,并在中国医药和医疗的生态系统找到其定位。
[受访专家]:
卫生部中国卫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
上海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胡善联
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执行会长、
中国药学会医药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宋瑞霖
国际卫生经济学会亚太分会顾问
委员会主席 宣建伟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陈文
政策科学评估
问:药物经济学这一学科在中国的起步并不晚,为什么直到这些年才开始为药物政策的决策者和行业的相关利益方所重视?
宣建伟:随着制药业的发展,新药层出不穷,几乎所有国家包括中国,国家和人均医疗费用在财政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占比和绝对值,都以30%的速度增长。
像这样一个增速,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承受。此外,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都要鼓励新药的创新研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但是,政府没有能力买下全部的新药,必须找到一个公平的方式去评价新药,哪个新药的性价比高,就买哪个新药。因此,就得找一个公平、合理的方式来评价,其雏形就是“卫生经济学评估”,即HTA(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而在HTA最大的一个分支是药物经济学评估。
宋瑞霖:药物经济学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新兴学科,但药物经济学在国际上早已有了广泛的应用。现在,政府认为药物经济学的评价结果对政府的科学决策帮助很大,而企业也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两者尚未真正认识到位。
只有政策部门对于药物经济学做更多的评价,才有可能使药物经济学迅速发展起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政策一定要走在前头。
陈文:从效率的角度上看,药物经济学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仅关注你花多少钱,还可以评价你通过这样的一个治疗方案、干预方案,能够得出什么样的健康效益。
从效率的概念上,药物经济学在以前药品从临床研究上进行评价的方式上又跨越了一步,更综合地反映药品的价值。这样的一个以科学评估为基础的证据,对于相关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对药品的定价和报销政策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最近几年,医改推进的科学决策的理念越来越先进,各方也有更多的呼吁,药物经济学、卫生技术评估能够为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科学支持。例如药品定价、目录调整等政策。
胡善联:谈到药品政策,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药品报销目录的遴选,一是药品定价。
以报销目录的遴选为例,现在目录非常多,包括基本药物目录、医保目录、低价药目录,每当目录遴选时,就面临到底选A、选B还是选C,这就可以用药物经济学的方法。而对于如何运用药物经济学,目前差距还比较大。
评价药物价值
问:药物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于不同治疗药物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寻找出最具性价比的药物,那么药物经济学在这种药物评价中,价格将会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把价格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否会因为追求性价比而给予疗效最好的药物以公正的评价,而相对便宜疗效平平的药物反而显得更有性价比?
宋瑞霖:药物经济学和它的评价方法都不是绝对的,无论是以日均费用,还是整个疗程的费用,还是健康生命年为标准,都是研究资金投入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将会有一个结论,把一个药物的成本效益比呈现出来,然后作为政府政策决策的参考和工具。比如,这个产品花10万元,治疗效果可以提升1倍,另一产品花费3万元,效果差1倍。此时,对于两个结果之间还要再评估,以医保部门的支付能力来评价是否可以把贵药纳入,这并不意味着好药就没机会。这时,就可能需要降低价格,通过谈判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就可能形成。
所以,药物经济学是给了人们一个心明眼亮、心中有底的证据,来帮助人们做出科学的政策,且让政府部门在决策时更加透明。
陈文:这种担心不会出现,对于药物的研究而言,第一位是临床疗效,第二位是安全性,第三位才是经济性。
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需与临床医生紧密配合,脱离临床基础,评价结果是站不住脚的。很多创新药物,虽然其价格较高,但研究发现,其临床价值超过了它的价格。对于企业来说,要想证明价格的合理性,就要有证据证明药物的临床价值。假定过去我们唯价格、唯成本而论,那么,现在药物经济学主要提供药物的价值在什么地方。
胡善联:药物经济学不仅仅追求花最少的钱,还要得到最合理的治疗。所以,需要严格地拿出以临床研究为基础的证据。药物经济学实际上跟很多医学技术的评估有关,也和循证医学有关。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制药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药物经济学,已经有20多家跨国制药企业设立了药物经济学部门。
问:目前,药物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比较主流的分析方式是什么?在什么样情况下运用?
宣建伟: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受业内公认的方法之一是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最小成本分析),就是在临床效果相等时,取给整个系统最小花费的药物。
另外一种情况则比较复杂。当两种药物的性能不一样时,就要进一步分析。换句话说,一个疗效高、价格贵的新药与一个疗效相对较弱、便宜的老药进行对比,就需要通过药物经济学分析,即每增加一个健康生命,要多花多少钱。国际上的通用值一般是5万美元每增加一年,我们就认为这个药是有性价比的。中国现在没有定确切的值。WHO的建议值是,对发展中国家,它是3倍于当地人均的GDP。
其次,就是成本效果的分析。实际上成本效果分析是一个性价比的分析。如果你是国家的决策者,我给你一个数据,这个药每增加一年存活期,比如5.5万美元,按照5万美元那个线划下来,这个药是不“划算”的,但是不等于国家不用它。这还要考虑这个国家面临的健康威胁,例如现在乙肝治疗新药效果很好,价格也贵,似乎高于中国的阈值。但是中国乙肝发病率高,是中国人长期面临的健康威胁,因此中国政府就应该考虑购买。
药物经济学只是一个因素,政策不会只基于药物经济学来做,政策是会基于药物经济学和其他的一些伦理、人群、流行病各种考虑来做决定。但是倒过来讲,没有药物经济学,就无法做卫生经济学评估,就根本不知道往哪儿走。我们希望的是药物之间的公平竞争,是性价比的竞争,而药物经济学的意义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