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3-12-18
新医改带来了医药卫生格局的积极变化,推动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过,在众多中药企业眼中,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参加地方药品招标,蕴含着既爱又恨的复杂情绪。
2009年4月,我国新医改正式拉开序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范围,民众就医成本逐渐减少。几年间,入选基本药物目录的中成药数量不断增加。2009年版基本药物目录共收录307个品种,其中化学药和生物药共205个品种,中成药102个品种;2012年版基本药物目录进行了品种扩增,化学药和生物制品317种,中成药203种,总数达到520种。医保可报销药品涵盖面扩宽,放大了中成药、中药注射液的使用规模,对中医药行业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不过,基药目录“蛋糕”带来的不仅有甜蜜,也有苦涩。2013年12月7日,佛慈制药公告称,在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公示中,该公司被“拟列入湖北省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不良记录药品中标生产企业”之一。两年前的2011年3月,佛慈制药的产品“九味羌活丸”中标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标价格4.55元/盒,由于近两年部分原辅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早已无法按照中标价格进行正常供应,2013年产品配送率只有20.23%。
这绝不是个别现象,湖北省披露的2013年配送率情况显示,10家药企从未供应过药品,144个医药产品的配送率低于50%。其中,涉及的中药企业,除了佛慈制药外,还包括广州白云山、湖北济安堂、河南天方药业、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等。
事实上,早在2010年,以同仁堂为代表的多家企业就曾先后退出多个省份的国家基本药物供应,低价甚至超低价招标是迫使这些企业“出局”的重要原因。在2009年颁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由于质量品牌优势明显,同仁堂一家就坐拥42个品种,占据中药目录品种的约四成。但是,随着各地基本药物招标相继启动,降价的压力让企业逐渐感受到基本药物招标的另一面,大中型中药企业相继退出地方药品招标主要是因为没有办法满足压低价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