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报 2013-04-12
建紧密型医联体并非易事
据了解,2012年,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先后推出了3个医联体试点,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北京友谊医院医疗共同体和北京世纪坛医院医疗联合体。尽管叫法不同,但按照相关定义来看,它们都属于松散型的技术协作医联体,即在不改变医院隶属关系、产权关系和人员身份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各自功能和作用。在现行体制下,为了避免产权矛盾,大部分已经成型的医联体都采取这种模式。
有人提出,没有经济利益绑定的医联体,就好比只恋爱不结婚,甜蜜时两人可以不分你我,但是也很容易分手。
建立人财物统筹管理的经济紧密型医联体也非常困难。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源于分级财政的体制。“分级财政与分级办医紧密相连。三级医院是市属医院,而二级医院多是区属医院。想从区里把二级医院拿走谈何容易?谁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人?还有很多综合大医院都是军队医院或是央属医院,想从人家碗里分一杯羹更不容易。”
“如果人财物统一,大医院会不会因为趋利而忽略了基层公共卫生职能和全科医学的发展?”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说,各地已经花费了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构造基层卫生保障体系,如果医联体变成大医院“跑马圈地”,基层医疗机构完全变成大医院的病房周转站,势必会冲垮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基层卫生保障体系,弱化社区公共卫生的职能。
多个环节缺乏政策支持
北京的医联体到底会坚持何种路径?
方来英说,医联体的建立,不仅要依靠大医院,最重要的是要依靠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才有希望建成。医联体的模式应该是,区域医疗中心上面承接国家专科医疗中心,例如心血管病方面,承接阜外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肿瘤方面,承接中科院肿瘤医院和北京肿瘤医院等;下面辐射二级医院和社区,建立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
方来英说,未来两三年,北京市将建立20个以区域医疗中心为主体的医疗联合体。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医联体的建设缺乏政策工具的支持,面临医保、编制、财政等多个环节的制约。目前北京能做的,是试图用行政手段进行技术体系重构,提升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处理能力和信任度,来实现“大病小病分治,急病慢病分开,基层首诊,分级医疗”的医疗服务格局。
不久前,北京市卫生局发布了新农合综合支付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平谷、密云两个区(县)作为新农合支付改革试点,建立社区和乡镇家庭医生首诊制,基层医生与县医院签约实现双向转诊服务。参保农民因病情需要转诊的,由服务团队及时为患者办理预约转诊手续。未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办理转诊手续而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新农合基金不予支付。这些举措就是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在试点区(县)理顺各级医疗机构服务协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