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消除以药补医 该亮剑了
医改专题 2012-02-14 3177
  

来源:健康报    2012-02-14


当前医疗卫生领域最需要革除的机制性弊病是什么?以药补医!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的表述一针见血。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消除以药补医,是今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作出的一个重大部署。会议决定,今年将在300个试点县先行推开试点,争取2013年在县级医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行。春节刚过,几个省、市的卫生工作会都不约而同地剑指以药补医。
  以药补医机制是上世纪50年代在国家财力不足、对公立医院补助有限的情况下形成的。在这个机制下,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定价低廉,对医院的投入不到位,医疗卫生机构要靠药品批零差价带来的利润维持运行和发展。应该说,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以药补医机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告别计划经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形态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药补医的利好作用已经发挥殆尽,弊端则日益显现。对此,全社会都有切肤之痛,现实情况下,说它是医疗卫生行业的毒瘤确实毫不为过。
  以药补医机制直接的结果就是:看病贵!在这样的机制之下,医疗行为变形,医疗服务变味。诱导需求,开大处方,多用药,用贵药,滥用高端检查手段、高值耗材等现象已不鲜见。患者、医保基金乃至全社会都深深感受到以药补医机制助推的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之痛。
  看病贵也使医患关系逐渐恶化。哈尔滨天价医药费这种极端个案的曝光,更使公众对白衣天使越来越不信任。当缝肛门八毛门等现象出现时,医患交恶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我们从报道中可以感觉到,其中的患方对当事医务人员的不信任甚至波及整个群体。
  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长期欠账,医疗服务的价格长期畸低,以药补医机制的长期不改,种种因素相加,使医疗机构的发展路径被严重扭曲。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谋求发展就不得不饮鸩止渴,以至于小处方医生竟然成了稀有物种。卫生行政部门即使三令五申不许将经济指标分解到科室和个人,奈何医院无法摆脱对以药补医的依赖,院长们难为无米之炊,有的暗地里还是要下达经济指标,并且与个人收入挂钩。内、外、妇、儿原是综合医院的基本科室,然而就因为儿科不赚钱,竟在一些地方的许多综合医院衰落;抗生素合理使用本来应该是一个医学问题,竟也演变成医院管理的顽疾,即使开展专项整治也迟迟难愈;三分医,七分护的道理大家耳熟能详,但就因为护理服务定价极低,医院因此不愿意增加护士数量,更没有积极性培养专业护士;在医院里,不赚钱的专业没有人愿意干,病理科这样对疾病进行终审的重要科室,几乎到了后继乏人的境地。以药补医蚕食医疗卫生服务的诚信,败坏医疗卫生队伍的形象,即使是诚实劳动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也为此蒙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受害者。
  现实中,医疗机构通常需要向上游的医药企业索要补偿。有的药品定价甚至高于出厂价上千倍,据说就是医药企业为了留出空间,使自己的药既能苦战过关进入医院,又能让医生愿意开。即使有了为抑制价格而实行的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还是难以抑制低价药中标死等怪现象。同理,基本药物制度实行的药品零差率动了医疗机构补偿的奶酪,在推行过程中成了医改难题之一,即使在基层机构,在村卫生室,都出现种种不适应。我们透过这些现象看到的,还是以药补医机制的阴影。
  以药补医机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形势。随着医改逐步深化,它已经成为一只拦路虎,阻碍了公立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使公众难以充分享受到基本医疗作为公共产品的利益。打掉这只拦路虎,告别以药补医!决策层已下定决心。令人欣喜的是,春节前后,几个省、市的卫生工作会都对取消以药补医试点做了部署。
  但是,在医疗卫生界,有些人还沉浸在日子过得不错的感觉之中,得过且过,认为现行机制不用大改,只需要做些修补就可以了。殊不知,正因为没有根本触动以药补医机制,多年来我们的不少措施实际上只是在为这个毒瘤带来的痛苦打麻醉剂,虽然下的药越来越猛,剂量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但是却难以治愈痼疾本身。
  消除以药补医,已经到了不得不亮剑的时候了。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