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摘自:医药网
2011年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颁布实施的第三年,“新医改”到了收官之年。
梳理“新医改”颁布实施三年工作进程不难发现,其五项重点内容中,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改革进展较快,但仍存在不少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而作为最大难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进程则不尽如人意,改革已到攻坚时刻。
医保基本“全覆盖”质量有待提升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认为,近三年我国城乡基本医保制度建设成就可打95分。但要看到三种医保之间保障水平还有近十倍的差异,资金筹集总量偏低,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个人的平均医疗负担仍在30%以上,而且近年住院与门诊费用仍在增长,影响患者的受益程度。“十二五”期间,基本医保应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提高补偿水平,通过不断提高参保率和政府补助标准,探索建立重大疾病保障机制。
“建立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构筑社会安全网是医改的重要内容,在医改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说,以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为兜底,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构成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的框架。
药价降三成基本药物制度现新问题
基本药物制度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除基本药物断货外,今年的2000%利润率“畸价药”事件以及心脏手术必需药鱼精蛋白、乙型血友病救命药“九因子”缺货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基本药物在目录设置、招标采购等方面的“短腿”。
胡善联认为,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一个突出问题是2009年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不能满足各地用药需求,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还要建立合理科学的定价机制,保证基本药物的质量和供应等。
基层医卫体系离公众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胡善联认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家庭医师制度,也没有真正实现社区(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目标,病人就医仍然无序。加强全科(家庭)医师的培养,由“强筋健骨”转向“全面发展”是“十二五”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的方向。
“大病、小病都往三甲医院跑”的现象,还是反映出老百姓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信任度不高“没有人才吸引不了病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曾益新说“老百姓干吗一定要半夜排队挤大医院呢?还是担心基层医疗水平不高,怕误诊误治。”
回归公益性公立医院改革须加速破冰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难中之难,被认为在五项重点改革中进展最为缓慢。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医院投入不足,“以药养医”的逐利机制让公立医院偏离了公益性方向。从“反商业贿赂“优质护理工程”到“预约挂号”等,近年公立医院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点滴“改良”,但因收红包回扣、收费不合理、医生态度差等原因,公立医院仍屡遭诟病。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实行的“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造成药价虚高、诱导服务、医患关系紧张、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而补偿机制改革正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项目部主任刘远立认为,医务人员受鼓舞的目标远没有实现,医生仍然没有体面地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价值。如果仅仅改掉医务人员的利益,而不真正触动根本的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等,改革最终难以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