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医药医疗并购浪涌,久友资本缜密权衡下精准实现并购退出
产业资讯 佰傲谷BioValley 2022-09-07 2302

当投融资遇冷,“并购”就成为新的趋势。

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宏观经济承压,二级市场生物制药估值降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遇冷,已基本成为行业共识。

然而,逆势之下,并非没有“生路”。从可对比的数据来看,行业内并购已成为机构投资者实现退出、被投企业持续发展的新通路。

近日,专注高端细分有源微创外科手术产品的昆山雷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雷盛医疗)也迎来资本方并购,以久友资本为首的一众老股东正式与康桥资本达成协议,后者将收购全部的雷盛医疗股份。

“雷盛医疗创始人谭伟博士具有非常强的研发能力,公司已上市的产品也具备国产替代潜力。”久友资本管理合伙人、负责医疗赛道的投资合伙人孙毅评述道。但他也坦言,雷盛医疗在商业转化能力上仍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板。基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公司完成并购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项目不能只奔着上市去。长、短板均很明显的项目,更应该设立好目标,把钱花在刀刃上,积极寻求公司并购或管线并购机会。未来并购退出应该会是一股热潮,也会构建起更和谐的投融资状态。”对于当前颇为“寒冷”的融资环境,久友资本管理合伙人兼CEO何煦也指出,上市退出并非机构投资唯一终点。

3年布局,实现精准并购退出

是继续增资?还是拉着创始人一起走并购道路?

2021年,已在A轮融资中领投了雷盛医疗的久友资本行至“岔路口”。

公开信息显示,雷盛医疗成立于2017年,长期专注于科研开发高端细分有源微创外科手术产品。公司总经理兼研发带头人谭伟博士拥有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和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曾在中美数家医疗器械公司和科研机构研发先进诊疗技术。

在2020年完成由久友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后,雷盛医疗在研静脉腔内闭合系统临床工作开展顺利,先后与国内四家知名医院合作,公司产品性能在临床过程中得到验证。

“对于相关产品取得注册证,大家都是挺有信心的。这样的milestone,对于小股权的增资来说已经足够。”孙毅回忆称。

然而,在当前医疗健康融资整体遇冷的情况下,企业后续盈利能否与高企的估值匹配?政策风向是否会有变化?缺乏市场推广能力的核心团队能否顺利完成销售工作?市场竞品是否会迎头赶上?这些均是摆在台面上,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果走并购,难度就较大一些。当时只是持股20%的小股东,不必劳心费力。一旦为求并购走向控股,整个企业的运营、财务、合规都需要强势关注和介入。更重要的是,‘接力棒’最终还是要交出去。”

实际上,早在2019年接触雷盛医疗之初,久友资本就曾萌生通过并购退出的想法。

“雷盛医疗治疗静脉曲张的血管消融产品还是不错的,研发能力OK,产品市场方向不错,进口替代空间足够大。但公司综合资源和能力未必能把公司持续带到一个高度,往长远看,期望通过企业自然成长、上市退出,挑战非常大。往近一点说,核心产品拿到注册证后销售怎么办,没有靠谱的商业合伙人或长袖善舞的整合市场资源能力,走进口替代凭什么跟美国头部公司打?”2019年,久友资本在立项会上作出了这样的判断。

几经思考,久友资本最终坚持了以并购退出的判断。

2021年,久友资本生命科技基金一期进一步收购雷盛医疗老股,持股比例达到35.9%。同时,公司也通过一致行动协议,与其他投资方达成了推动并购退出、实现一致决议的基础条件,寻找并购方的工作正式开启。

很快,久友资本与雷盛医疗“相中”了擅长中、晚期成长型和并购型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的康桥资本,并于近日达成并购协议。

至此,一份经过缜密思考的并购案例尘埃落定,久友资本实现精准退出。

医疗健康并购浪潮涌动

“这段过程中久友也是反复思考,有过矛盾与挣扎的。”

久友资本对并购退出所产生的迷思,也是当前国内VC/PE机构常常面临的共同问题。

“从LP的角度,肯定更希望项目能走到上市,获取最多的回报。从被投企业创始人的角度,即有利益的考虑,也有对执掌一家上市公司荣耀的执念,很少愿意委身被并购。机构想通过并购退出,压力很大。有国内私募股权基金合伙人表示。

但当前整体承压的经济环境与相对低迷的二级市场估值,也令投资人和创始人开始正视医疗健康领域内的投融资现状。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资本大量涌入医疗赛道,行业内企业估值整体虚高。2021年中开始,二级市场估值泡沫破裂,价值体系进行了重构,项目和投资方越来越趋于理性。到了2022年,新药融资依旧维持下行的趋势。

据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统计,2022年上半年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趋势整体放缓。2022上半年全国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583起,同比及环比分别降低了46.7%和45.9%,涉及投融资金额671亿元。

而在另一端,并购市场却开始感受到温度。据清科研究数据统计,截至8月9日,今年以来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工发生并购175起,涉及金额486亿元。整个2021年生物医药并购也曾出现激增,当年产生并购案例308起、并购涉及总金额2516.25亿元。

可以说,雷盛医疗此次并购案例,也折射出短期内国内医药医疗行业投融资的趋向。

上述基金合伙人表示即分析称,近年来,具有国际一线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层出不穷,但所打造的企业往往更偏向于“小而美”,其创新实力正在逐步得到国际认可,但却往往不具备商业化落地的能力,难以走向上市。“我感觉后边的并购会非常非常地多。”

“在海外,一个医生或者科学家团队,将研发的产品或者整个公司卖出是十分普遍的。中国的创业者还没适应这样的节奏。未来,创业者创业成功后,通过并购退出积累财富,再进行连续创业一定会成为行业中的主流,不可能所有公司的终点都是上市。”该合伙人表示。

对此,久友资本也深有感触。

“项目不能只奔着上市去,未来并购退出应该会是一股热潮。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看,久友资本所关注的也不仅是帐面的浮盈,在当期经济环境相对承压的局面下,我们更希望结合市场变化,落袋为安,为LP负责。”何煦表示。

您可能感兴趣
应对美国FDA核查临床试验的经验分享
应对美国FDA核查临床试验的经验分享
产业资讯 研发客 2025-05-07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