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高福院士最新发声:不能把医院当成菜市场!新冠走向「乙类乙管」是大方向!
产业资讯 健康界 2022-12-16 2284

12月14日下午15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受中国科学院大学邀请在线上作《新形势下的疫情防控》主题讲座。

高福院士在讲座中强调,疫苗提供四级保护:防感染、防发病、防传播、防重症、死亡。目前来看,前三防——防感染发病传播,免疫以后都大打折扣,但是防重症、防死亡的效率还是很高。而且防感染防发病防传播尽管大打折扣,但如果感染了,症状会比较轻,疾病负担也比较轻,可能不需要住院,也不需要吃什么药。

此外,高福院士表示,不能把医院当成菜市场,要有序看病,践行分级分层医疗。「比如说轻症和青年人,就不要去医院挤兑了,把医院有限的治疗资源留给老年人和具有基础疾病的人。」

以下是高福院士讲座实录(健康界有所删节):

为什么国际上好多人担心中国放开?

在病理上,奥密克戎主要在呼吸道上皮增殖复制,而且增殖复制能力很强,但在肺部的增殖复制能力较弱;传染性相对较强。

为什么会出现奥密克戎?现在有三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这个病毒早就存在了,只不过经过竞争,它自己变得优势了。

第二种假说,它原来是在动物群里隐匿着,悄悄地传播,后来突然从动物群里边跑出来了。

第三种假说,认为是由免疫逃逸造成的。

因为奥密克戎毒株最初是在南非发现的,而在像南非这样的非洲国家,艾滋病的感染率很高,几乎5个人里就有1个阳性。艾滋病人有免疫抑制,这些人疫苗打的又不足,当病毒在这类人群里传播的时候,可能就不是急性感染,相对来说病毒在人体内待的时间更长,所以给它留出了适应个体的机会。

现在中国放开,也引发了国际上好多人的担心。因为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一生病一着急就爱跑医院,去买药吃药。其实这个习惯不好,大家绝对不要到医院去挤兑,没事不要乱吃药,吃药多了,反倒逼得病毒可能出现新的变异。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上担心中国新一轮流行开始,会不会在全球出现一些新的变异毒株。

老实讲,这个病毒一直在和人类进行着斗争,就像猫鼠游戏一样。我们人类本来应该也有几次机会能把它消灭掉,比如说:如果早期我们在武汉或者其他地方能更早发现这个病毒,能把这个病毒灭了,或者把它赶出人群,不在人群里边传播,能让病毒变弱或者把病毒消灭。但是这些机会都没有了,所以我们不得不和病毒长期待下去。

最近网上说日本出了个新毒株叫地狱犬(dog of hell),有那么厉害吗?

实际上,它就是奥密克戎的一个新的变异株,没有发现其致病力或者是传播性更强。甚至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认为,它可能不仅没变强还减弱了,所以大家坚决不能信网上的这些谣言。

但是有一个基本概念,大家要知道,奥密克戎仍旧是新冠病毒,是狼就要吃羊,这是个大的生态,没有羊肉,狼怎么活?

病毒在人群里边传播,就很可能会造成人的重症或者死亡,造成大的群体感染。所以恐冠症不对,轻敌症也不对,大家要以平和的心态,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思考如何来防控新冠。

截至2022年11月27日,全球报告的新冠死亡情况如下图所示,现在北半球进入冬季了,相对来说情况比较严重。

全球现在的病例是6亿4千万,死亡人数不到700万,而1918年的大流感预估造成了2500—5000万人死亡。

为什么新冠的死亡率能控制得这么好?这并不是说好像新冠不致命,而是因为科学。中国人民发现病毒后先分离出病毒、测序,不到一个星期,把序列全球共享,之后全球开始开展疫苗研发,不到一年人类就用上了疫苗。药物研发对人类战胜新冠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全球人民团结起来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尽管我们也有失误,但是总的来讲,人类能够将新冠死亡人数控制在低于700万,在新冠大流行的情况下已经算是相当大的成就。

我们一直在纠结什么?

再来看看我们国内的本土疫情情况,现在是创了新高。2020年4月8日,武汉解除封城后,国内病例很少,之后全国陆陆续续有一些输入病例。每次输入,我们坚持「动态清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基本方针策略,基本上控制得都挺好,但是从今年年初就开始控制不住了。

实际上,在去年年底,我就预感一个国家或地方已经很难把这个病毒控制住了,相当难了,清病可能还有希望,清毒的希望非常小。

在目前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下,我要提醒大家,相信科学、科学防控,一定要注意防控「信息流行病」,它最麻烦的地方就在于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信息放到一起。

三年的科学防控,我们是取得了伟大成就的。我们保护了生命,全球我们的生命损失是最低的;我们赢得了时间,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研发足够的疫苗和药物;还有心理的准备,物资的准备等。

疫情防控措施为什么要优化?完全是基于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征,以及对我们三年来的综合防控措施进行评估,让我们可以更加科学精准地做防控工作。

我们一直都是边防控、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一直都这样的原则,同时坚持三个导向:问题、需求、目标。现在这病毒不走了,那么我们就想办法和病毒一起共存。

我们到底一直在纠结什么呢?大家知道传染病有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如果大家都打了疫苗,不感染了,易感人群就没了,传染病也就没了;传染源打中了,传染病不也没了吗?

所以从动态清零到精准防控,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不要管传染源?到了今天,我们的策略调整不纠结了,我们清病但是不清毒了,这点非常重要。当然病不可能清,但是想办法不让他有病,有病给他治疗,病变少一点,病症轻一点。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重点人群的加强针疫苗,今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关于印发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现阶段可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根据方案,优先考虑序贯加强免疫接种,或采用含奥密克戎毒株或对奥密克戎毒株具有良好交叉免疫的疫苗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清病不清毒,这里非常关键的是共存和隔离分层次。

下一步,最关键的就是要把这个病从「乙类甲管」,回归「乙类乙管」,这是调整的大方向。

有序感染,分拨感染

现在的状况是多种病原流行交织,尤其是在北方,包括流感、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等,各种病毒到冬天都会引起感冒,大家一定要注意识别。

如果是新冠且怀疑已经肺炎了,你必须到医院;假如不是,你就不要去挤兑医院的资源。这就是为什么家庭测抗原有一定意义。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我再次表示我不是临床大夫,我只是给大家说一点点个人体会,阳了怎么办?

张文宏提出有序感染,也就是分拨感染,虽然这个病管不住了,但我们要分拨感染,关键的一条就是不要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医疗资源一旦挤兑了,就会造成灾难性的伤害,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由此让我想到,我们能不能抓住这次危机改变一个观念。一直以来,医改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把医院看成菜市场,一得病就像每天做饭一样,就要到市场去买东西。而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去医院看病都是预约制,希望大家也遵循这样的预约制,这需要国人改变观念,不能把医院当成菜市场,我们要有序看病。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分级分层医疗,比如说轻症和青年人,大家就不要去医院挤兑了,把医院有限的治疗资源留给老年人和具有基础疾病的人。

我们应该通过这次疫情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让未来中国医改真正走向正轨,把大医院、小诊所的职能明确,不能多大的病都往大医院跑,搞到小诊所没事干。

希望通过这次疫情提高大家的认识,有些疾病可能不用小诊所都不用去,在社区服务中心就解决了,有些可能 CDC(疾病控制中心)系统就解决了,比如每年冬天重点人群打流感疫苗,地方CDC、社区服务中心就可以解决,诊所也不用去了,这一点我呼吁大家一定要关注。

再回到阳了该怎么办的话题。目前的研究结果证明,一旦阳性,一旦有病毒感染,病毒的载量和症状呈正相关。所以,当病毒载量很高的时候,发热就高,病程持续就长,肌肉疼痛就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对症治疗退热。还有想办法用一些特异性的和非特异性的药物降低病毒载量,比如说最近正在临床试验的单克隆抗体鼻喷、多肽抑制剂鼻喷,这些完全可以降低上呼吸道的病毒载量,像这些东西可以用一下。

在家里边,需要准备一个氧饱夹,看血氧饱和度,这个非常重要。如果血氧饱和度低于85,或者接近85 -90了就要关注;如果大于90,大家就真的不要着急,没有必要去挤兑医院的资源。

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最好分批次感染,给病毒机会让它的毒力进一步减弱,进一步留出时间让我们把下一剂加强针打起来,把我们的免疫屏障进一步建立起来。

新形势下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是什么?我再次呼吁大家疫苗打起来,要相信科学,疫苗提供四级保护:防感染,防发病,防传播,防重症、死亡。目前来看,前三防——防感染发病传播,免疫以后都大打折扣,但是防重症、防死亡的效率还是很高。而且防感染防发病防传播尽管大打折扣,但如果感染了,症状会比较轻,疾病负担也比较轻,可能不需要住院,也不需要吃什么药。所以大家对于疫苗一定要有这样的高度认知,现在全球有50款新冠疫苗获批使用,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回归科学,多思考

提问1:疫情放开前,媒体报道感染者中90%是无症状感染者,但是放开后大家发现身边都是有症状的感染者(比如高烧),这是为什么?老百姓理解的无症状,和专业人士说的无症状是一回事吗?

高福:我再说一遍,狼要吃羊,这是生态,狼不吃羊,它就不可能活下来。病毒就是要感染人的,它感染人,它就要不断地在你的细胞里边增殖复制,对你细胞就会有损伤,就会表现出来大家看到的症状,所以有症状是正常现象,这是第一。

第二,什么叫症状?英文叫symptom,这种symptom实际上就是你表现出来的跟你预想的不一样的那种东西。发烧了还不算症状吗?感觉喉咙沙哑了还不算症状吗?只要是跟正常不一样,就叫症状。无症状是指的是你什么感觉也没有,跟原来完全一样。如果你有发烧,你都不想吃饭,这就是症状,食欲不振也是症状。

大家去看教科书,教科书里讲病理学的时候,症状食欲不振,一定写的是症状,头疼发热一定是症状。今天又有些人说不算了,算的话那也叫轻症,是轻症里的轻症,是不是可以把它叫做轻轻症呢?我个人认为我们不要去创造一些没用的术语,让它回归科学,大家多读书,多思考,谢谢。

提问2:阳过之后,多久会复阳?有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高福:现在来看,症状和病毒载量关系极为密切,当你有症状的时候,病毒载量就会高,而如果你把病毒压下去了,就是所谓的检测不出来了,但如果病程长,病毒一直存在,拖得久了是会一直持续着阳,或者两天没测出阳,第三天又出来了,这不一定。

复阳是指你自己肉眼观察的结果,不等于病毒不在那里,病毒在增殖复制过程中,可能每天的量都不一样,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大部分人如果早干预,能很好地控制病毒载量,比如说使用特异性的药,提早干预把病毒载量降低,对症把症状减轻,这样的话我们的痛苦就会减轻,也能在很短时间内转阴。

您可能感兴趣
跨国药企碰瓷失败,百济神州专利保卫战大捷
跨国药企碰瓷失败,百济神州专利保卫战大捷
产业资讯 医药投资部落 2025-05-02 93
第十批国采全面落地,下一批启动在即
第十批国采全面落地,下一批启动在即
产业资讯 赛柏蓝 2025-05-02 95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01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