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浓,伴随新冠疫情逐渐退潮,人们纷纷准备趁着这个时间制定出游赏花的计划,如前一阵子的赏樱热潮。而随着更多缤纷花卉的盛放,一种常见疾病也困扰着不少人,那便是——过敏。
过敏反应,其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主要影响的包括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严重的也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生活中常见的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包括花粉、螨虫、牛奶、海鲜、青霉素等。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对抗过敏药物的市场需求也随之提高。
不过自2019年末新冠疫情爆发,口罩成为了日常生活的标配,加之全国多地都有不同程度的隔离管控措施。这些政策和生活习惯改变实际上变相完成了过敏人群对一些变应原的隔离,这使得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在市场上便体现为疫情时期的抗过敏用药需求减少。从平喘药和抗组胺药这两种主要的过敏性疾病治疗药物类别的近十年销售额(见图1和2)来看,2019年为一个明显的分界点,在此之前的销售额是稳步增长的,但在疫情发生后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减少。而且主要用于治疗哮喘的平喘药受到的影响要比治疗范围更大的抗组胺药受到的影响更大。
图1:平喘药历年销售增长分析 数据来源:PDB药物综合数据库样本医院用药
图2:抗组胺药历年销售增长分析 数据来源:PDB药物综合数据库样本医院用药
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用于脱敏治疗的药品的需求却在近两年大大增加了,如螨变应原的销售额在2021年就同比增长了超过40%(见图3)。一方面说明了对于室内变应原,有过敏反应的人群还是在扩大的,另一方面反映了患者对于脱敏治疗的需求在近几年有大幅提高。那么也可以预见随着疫情的退散,当人们更常接触外界,像花粉过敏原等室外过敏原的脱敏治疗的需求也会一样提升;而更常用的广谱的抗过敏类药物品类的需求也会有所回升,甚至可能逐渐超过疫情前的销售额。
图3:螨变应原历年销售增长分析 数据来源:PDB药物综合数据库样本医院用药
在诸多常用的抗过敏药物品类中,抗组胺药是最常见的品类之一,其内部各品种也是竞争激烈。目前市场上主要以第二、三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为主。在样本医药市场,第三代抗组胺药市场销售额以增长趋势为主,如地氯雷他定、卢帕他定,前者在医院用药中占据主导地位(见图4);而在零售药品市场,则是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的天下,凭借着非处方药的地位、相比第一代更少的副作用、相比第三代更便宜的价格,氯雷他定在近几年的零售市场长期占有半壁江山(见图5)。以氯苯那敏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通常由于副作用明显,在医院用药中目前往往不作为抗过敏药物的主流选择,其使用量整体呈一个下降的趋势;第二代抗组胺药相对而言销量稳定,而第三代抗组胺药则在近几年里更受青睐,销量呈上升态势(见图6)。在抗组胺药领域,新药对老药充满着竞争与替代,新一代抗组胺药的未来市场是广阔的。
图4:抗组胺药近十年样本医院市场销售额 数据来源:PDB药物综合数据库样本医院用药
图5:2019-2022年零售药品市场抗组胺药销售额占比 数据来源 RPDB药品零售数据库样本市场
图6:近十年第一、二、三代抗组胺药样本医院销量对比 数据来源:PDB药物综合数据库样本医院用药
随着2023年疫情消退后的第一个春天降临,药品市场中抗过敏药物的竞争或许会出现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