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据外媒报道,阿斯利康已经制定了将其中国业务分离出来并在香港单独上市的计划,以此来保护该公司免受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家英国药企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与投资者讨论这一想法,上市地点首选香港,也有可能是上海。
阿斯利康回应,对此消息不予置评。
知情人士表示,由于各种“地缘政治”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而“独立分拆上市”或将成为选择之一。
AZ将真正成为一家本土创新药公司?
阿斯利康是英国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830亿英镑。根据该计划,其将把在中国的业务分割成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但将保留对该业务的控制权。
知情人士透露,这个计划已经“摆在桌面上几年”,由于全球生物技术股票低迷,而一直被搁置。最近其正在被加速。
知情人士预计“独立上市”后,对于阿斯利康的好处包括:
可以帮助阿斯利康争取中国政府对药物创新的支持,并更快地获得中国开发疗法的批准。
可以使其在政治上免受中国打击外国公司的任何行动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更可信的中国本土企业。
拥有中国本土独立的资本来源,可以进行更多本土化并购。
阿斯利康表示,其对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进行交易感兴趣。在结束对中国的访问后,其首席执行官Pascal Soriot于4月表示,阿斯利康对收购中国企业 “不设限制”。
上个月,该公司与总部位于上海的LaNova Medicines公司签署了价值高达6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以获得一种可能的癌症药物的全球许可。
阿斯利康的中国“本土化”举措一直在升级。这并不是阿斯利康第一次为其中国业务寻求单独融资。
2017年,阿斯利康就与“国家队”中国国投创新投资管理旗下的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FIIF)合资成立了一家新药研发公司——迪哲医药,双方持有新公司的均等股权。2021年,迪哲医药在科创板上市,目前总市值155亿元。
而本次独立拆分,阿斯利康是否将成为一家真正的本土化创新药企?
2022中国销售额最高的跨国药企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仅次于美国,为本土及跨国药企创造巨大商机。
中国市场营收也一直是阿斯利康的一大亮点(占其集团销售额约15%左右),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大型制药公司。
连续多年,阿斯利康都是在华销售额最高的跨国药企。
2021年,阿斯利康中国营收60亿美元(约430亿元),同比+4%,占集团总营收15.8%。
2022年,阿斯利康中国营收57.92亿美元(约409亿元),同比持平,占集团总营收13.1%。
2023年Q1,中国营收16亿美元,恢复增长,占集团总营收15%。
阿斯利康也一直在扩大其中国业务,
2023年2月,阿斯利康/第一三共注射用德曲妥珠单抗(Enhertu)优赫得®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一种或一种以上抗 HER2 药物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 HER2 阳性成人乳腺癌患者。
6月9日, 优赫得在内地挂网价格为9432元/100mg。
“独立分拆上市”将成为跨国药企本土化新举措?
“每个拥有强大中国业务的跨国公司"似乎都考虑过类似的举措,一位驻亚洲资深银行家说。“即使这只是给你未来的灵活性的选择,也是值得考虑的。"
此前全球VC巨头红杉资本就宣布,把红杉美欧、中国、印度/东南亚三地的本土基金彻底分拆,各自完全独立运营,并采用不同品牌开展业务。其做出这一决定的考量是:
其各区域业务主体和团队都已成为当地市场的领导者,而后台职能的集中化管理已变成制约各区域发展的障碍;
企业走向本土化,并在全球范围内角逐行业领导地位,难免会受当地制约,因此分拆或是解决办法之一。
分拆策略更适用于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在当地独立运营的企业。以跨国药企在华业务规模来看,2022排名前5的企业主要包括:
阿斯利康营收57.92亿美元;
默沙东营收51.02亿美元;
赛诺菲营收33.51亿美元;
罗氏制药营收31.85亿美元;
诺华营收31.28亿美元;
*** 仅统计财报公开数据,仅供参考
这些企业是否会有更多“本土化”举措,我们将持续关注。
“狼”真的来了。当跨国药企以其体量(超400亿元营收)与中国药企正面“肉搏”,中国药企是否做好准备?
跨国企业“本土化”,民营企业“全球化”已成为近年来大健康领域最重要的决胜战略。而或许不破不立。
只有真正打破“原有架构”,才能真正更好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