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融资低谷中的创新药:躺不平,站不稳,卷BD卷到飞起
产业资讯 医药魔方Invest 2023-07-27 2071

创新药产业的“寒冬”,还没有完全过去。

Wind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港股的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板块IPO融资仅为16亿港元,较去年上半年缩水了4亿港元。而A股的相同版块,IPO融资额也同比缩减了60%以上。

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和退出路径的不明朗,以及有限的资金来源下,传递到投资方便是投资人出手变少了。

同写意7月份的一场论坛上,济民可信股权投资部总监谢谦便提到了最近一些企业家、创始人都在问“投资人都去哪了?”。

“客观地讲,很多投资机构最近都没了声音,之前参加活动,很多投资机构都会追着过来递名片,换微信,怎么现在都没影了?”

在谢谦眼里,一级市场上投资遇冷依旧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论坛中的另一位嘉宾,企业方爱科瑞斯联合创始人黄云生而言,这样的感受更为明显。

“前年刚成立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考虑快速推进融资,不问价格。那会拿钱也还相对容易。”甚至是争夺人才上,也容不得企业有一丝喘气,“看各种简历,他们基本都是工资要上涨20%、30%甚至50%,你根本没得谈,如果你不给,转头就被其他企业抢了去。”

而现在,要想融资,不仅是投资人没回音,能够融资的,周期也会拉到半年以上。

但即便如此,随着国资及产业资本谨慎下场,创新药企业仍然在努力自救寻找生路。矛盾中,大环境没有给创新药躺平或站稳的机会,它们必须心无旁骛地卷研发创新、卷BD、卷商业化,在投资人很难给企业输血的情况下,自证造血能力,才能把创新药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市场还在,只是玩家角色调整了”

在劢柏资本管理合伙人翟彦祺眼中,上半年的一级市场谈不上“太冷”。“从我们在一线做交易的感觉来看,今天上半年整体投融资交易的数量,国内大概比去年只降了3%还是5%,但是金额上确实降了很多,降了30%、40%。”

“投资人都去哪儿了?”他在该场论坛发言中表示,“他们都在调整策略。”据他观察,无论是原来的大PE,还是国资或是外资也好,大部分机构都声称要“投早、投小、投硬。”

“他们都一定要硬科技,一定要有卡脖子的技术,生物医药其实也一样,大家对专利的要求会越发提高。”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筠怡在论坛现场就坦言,前几年很多机构为了抢融资额度,没怎么尽调就投进去了,这埋下了隐患。

不同于此前投资人看生物医药只关心临床管线,翟彦祺指出,原来处于临床一期、二期的药就可以动辄十几二十亿估值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过高的期待和创新药企难以商业化形成的落差,已经让行业的整个估值体系开始趋于理性。“这是跟原来很不一样的地方。现在越来越像美国式投资了”他说。专利之外,企业是否具备出海的特性和高素质的团队,都成为了投资人眼中颇为重要的因素。

而在谢谦眼中,虽然上半年投资冷,但国资热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投资人和产业都希望可以越来越好,因为谁都不可能赌一个向下的行情。”他说。但这个行情是否已经见底,2021年投融资高涨时带来的估值泡沫是否被充分消化掉,眼下仍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谢谦表示,资本和资金还是最实效的,也是最能验证到底有没有见底的。

从资金来源看,眼下虽然市场机构出资的钱少了,但2023年上半年,企业基金、地方政府基金、国资都在进场,出资频率高且出售的规模越来越大。

以地方政府基金为例,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武汉市都相继组建数百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翟彦祺也惊讶地发现,原来认识的很多专业医药投资人都去了园区的招商部。

“得益于他们的专业水平,今年我们会发现园区对市场的理解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这些都是国家支持生物医药领域大力发展一个非常好的证明,也给了我们非常大的信心,市场一直还在,水还有,只是玩家的角色有些变化。

谢谦也同样表示,“国资热,实际说明整个行业本质没有变动,只是参与方确实有动态调整。”在他看来,资方需要牢牢把握机会、看住机会。他以自己所在的济民可信为例,“可能大家会发现像济民可信这样一个内陆省份的企业,也会有产品能走出去,也会组建自己市场化的股权投资团队。”

“该下手的时候就下手,融资难,我们就不去做了吗?”他说道。

躺不平的创新药卷BD

这样的话,放到创新药企身上,同样适用。

当投资人愈发难以出手,对于急需资金的企业而言,翟彦祺给出的建议是企业要做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准备;其次是做好自己和股东们的估值管理和心理预期

另外,他也发觉今年以后,融资相对比较顺利的公司,有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它们创始人都具备比较丰富的商业化背景,或者是团队里面至少有一位商业背景出身的联创。“这种项目会越来越受到投资人的青睐。”

今年上半年,为了完成融资,爱科瑞斯接触了很多投资人,黄云生表示他们都不愿意谈太多,但现在,情况已经有所改变。这得益于爱科瑞斯根据形势调整了策略,计划也调整得更为周密。

黄云生表示,除了持续推进管线进展外,他们也在接触一些好的项目,包括考虑License out。“尽管条件困难,我们还是在为企业增值,也是对投资人负责。”黄云生说,“我现在感觉到比起上半年,融资方面已经有些起色。现在他们回来了,愿意听我们讲,也有愿意投的。”

不过,眼下Biotech的每一分钱依旧都还得精打细算。以早期项目的融资为例,原先大概融资周期仅需三四个月,但如今,这一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去年要做毒理,一只猴子20万元,当时我们订了40只猴子,一下子800万元就付出去了。但我们要等到6个月以后才开始做毒理试验。所以这样的时间窗里,资金的压力就会非常大。”黄云生说。

除了努力争取从外部获取输血外,眼下,BD也成为了不少创新药企眼中的救命稻草。

事实上,自走完第一波产业升级之后,不少人意识到高估了创新药商业化。企业要想实现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跨越并不非易事,而其中最难的关卡便是商业化。

谢谦坦言,现在企业发现如果商业化能力不行,就开始做BD。在同写意大会上,微星生物总经理吴清功则笑谈:“过去我们都觉得生物医药公司的引擎是科学和技术,没有这两项,企业就没有未来。但现在,更多企业将BD视为了成长引擎。”

2023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已经愈发热闹。以License-out的项目为例,医药魔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份,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的交易合作已达23项,接近去年整年27项的交易数量。从金额上来看,License-out首付款金额已超10亿美元,几乎接近2022年全年13.1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已披露总金额超14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

从当初的卷靶点、卷PD-1,到眼下的BD也已有“卷”的趋势。但在谢谦看来,“这就是中国特色,只有卷才能卷出未来。从投资的角度看,如果没有卷,也很难投。”他表示,这本质上就是大家在行业低谷时各寻出路。

不过,在“卷”的过程中,吴清功也提醒做BD,要考虑企业是否有技术支撑能力、有转化能力以及有商业化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所处的大环境是否支撑这个技术发展。

投资冷、国资热、产业卷”,谢谦如此形容当下的创新药处境。“这一年半,大家可能感同身受,情绪也比较低落,但卷的又卷到起飞。换言之,就是躺也躺不平,想站又站不起来,大家都处在很矛盾的阶段。

但无论如何,纵然外部环境风云变化,对于产业各方而言,“保有信心的同时,克服躺平和内卷,修炼内功才是关键。”他说道。

您可能感兴趣
跨国药企碰瓷失败,百济神州专利保卫战大捷
跨国药企碰瓷失败,百济神州专利保卫战大捷
产业资讯 医药投资部落 2025-05-02 47
第十批国采全面落地,下一批启动在即
第十批国采全面落地,下一批启动在即
产业资讯 赛柏蓝 2025-05-02 47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01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