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以来,加息背景下的资本寒冬就一直困扰着生物制药行业的诸多企业,尤其是美国的诸多Biotech。
一些现金流见底的Biotech企业很难通过银行高利率的贷款,或投资者本就收缩的融资渠道来获得资金支持,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向外部金融机构贷款求生。
本文将总结近期三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贷款求生企业。
蓝鸟的殊死一搏
2024年3月19日,蓝鸟生物宣布已经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定期贷款协议与知名金融公司Hercules Capital合作,为该生物技术公司提供高达1.75亿美元的债务融资,以支持其镰状细胞病基因疗法Lyfgenia的上市活动。
实际上该公司去年12月时就已经通过发型新股募资了1.25亿美元,但没想到竟然还是不够……
作为老蓝鸟拆分后的产物,现在的蓝鸟继承了老Bluebird那部分不被看好的基因治疗板块,然而在市场环境的巨大冲击下,即使手握已上市CAR-T的优质资产——2Seventy bio都不得不打包出售所有管线求生,可想而知,Bluebird Bio面对的环境也更为恶劣。
尽管该公司在去年12月上市了310万美元一次的“最贵疗法”Lyfgenia,但商业化无疑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
贷款求生是有必要的。
但是Lyfgenia的商业化能成功吗?
要知道2023年全年Bluebird上市产品ZYNTEGLO和SKYSONA加起来才卖出去了26款……
从不被看好到被成功收购
与上文提到的蓝鸟殊死一搏相比,ImmunoGen的最终结局就要好得多。
ImmunoGen是ADC的老企业,成立于1981年,198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开发了首个FRa ADC产品IMGN853(商品名:Elahere),并于2022年上市。虽然一直以来这家公司依靠技术授权获得了一笔笔资金,但当商业化展开时,这家公司的现金赛道开始出现巨额的缺口。
2023年4月6日,ImmunoGen从Pharmakon处获得一项1.75亿美元的非稀释性定期贷款,该笔贷款将分两次向ImmunoGen提供,第一笔为7500万美元,在协议签订时支付。而第二笔5000万美元将在MIRASO验证性试验获得积极顶线数据以及ELAHERE达到净销售目标后,公司可自行选择是否运用该笔贷款。此外,如果双方同意,这部分款项可增至1亿美元。这给当时手头现金流不足的ImmunoGen缓了口气。
在第一季度时,这家公司本应该仅有1.25亿左右的现金结余,而先行注入的7500万为该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实现临床推动,并达到销售目标。
而ELAHERE表现显然也没有让ImmunoGenn失望,原本ELAHERE在疗效上曾经不被看好,该公司还推出了第二款加强版IMGN151,但现在ELAHERE一款药物的销售额就已经能够产生“重磅炸弹”的潜力。
2022年Elahere才上市只买了260万美元,但到了第二年,第一季度就卖了2950万美元,前三季度总共卖了2.12亿美元。
而后续MIRASO验证性试验的成功也为ELAHERE的销售添砖加瓦,公司股价飙升。
最终ImmunoGenn成为了艾伯维超百亿收购的目标对象也并不奇怪。
备受期待的COPD药物
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一市场已经空缺多年,而Verona Pharma公司的核心管线ensifentrine正是该领域的有力竞争者,目前正在上市审批阶段,PDUFA行动日定于今年6月26日,如果获批,这款药物将是近十年来首款获批COPD的创新药。
然而,尽管ensifentrine似乎是目前最有可能获批的药物,为了确保商业化成功Verona Pharma仍然在手握2.7亿现金赛道的情况下,选择了债务融资。
2024年1月Verona Pharma公司完成了一项债务融资,从牛津金融和Hercules Capital管理的基金中获得了高达4亿美元的资金。债务融资提供非稀释性资本和进一步的财务灵活性,以支持维罗纳制药的持续增长,包括ensifentrine的商业化。
总结
上文的三种企业代表三种类型,Bluebird是迈向绝境力求一搏,ImmunoGen是通过贷款绝境求生,Verona Pharma通过贷款未雨绸缪。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企业,还有形形色色的类似事件发生,比如说像是Newron Pharmaceuticals那样的公司 要与银行达成协议来暂缓还款期限。原先的还款时间无法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达成。
在这一大环境下,可以看到一批批Biotech企业通过各种艰难的方式挣扎求生,期望在这其中,优质资产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贴合实际的价值。
参考来源:
ADC药企ImmunoGen贷款续命
继第一款FRa ADC开发成功后,ImmunoGen为什么又开发了第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