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末,47家港股创新药企中有23家已有产品上市面临商业化考验。从人效角度看,其中前10家人均销售额超过了120万元。
注:人均销售额计算方式为药品总收入/销售人数,销售人数计算方式为(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数据均来源于企业年报,未披露销售人数的企业未纳入排序。
当研发走向内卷,商业化能力更强的企业注定走到前面。
从上述“TOP10”的经验粗放来看,依据企业所处不同发展阶段,有三种策略可供参考。
刚开启商业化进程的biotech往往仅有一款药品上市,这种情况下增兵买马、扩充销售团队是必经之路。
对于有多款药品组合、商业化团队趋于稳定的biopharma而言,重心更多放在“做大蛋糕”上,推出新药,出海或拓展适应证寻求增量空间。
而如果商业化产品本身市场规模较小,或上市后很快触达销售天花板就需要企业及时做出调整,收缩商业化团队规模,避免资源浪费。
值得一提的是,策略永远服务于明确的销售目标。如果在上述三种策略之下寻求更为细致的颗粒度,不同阶段、不同策略下的不同企业,往往本质上需要解决的都是同样的问题——如何高效团队协作、建立科学的销售指标分配机制,以及如何挖掘最大的销售潜力。
做大蛋糕
10家企业中,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再鼎医药4家在2023年的人均销售额增幅大于销售人数增幅,且销售人数增幅在10%上下,说明几家药企商业化团队已趋于稳定,增长主要由药品收入增量带动,是进阶biopharma的“排头兵”。
百济神州是2023年港股创新药企中药品总收入、人均销售额的“双料冠军”。
2023年,百济神州产品收入达2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70%。其中,百悦泽®对销量贡献最大,全年在美销售额同比增长142.6%至9.46亿美元,全球销售额总计13亿美元。另一核心产品百泽安®主要在国内销售, 2023年销售额总计5.3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7%。
君实生物的核心药品特瑞普利单抗在国内新增3大适应证纳入医保目录,全年销售额9.19亿元,同比增长约25%。
信达生物2023年10款产品总收入57.28亿元,同比增长38.4%。其“拳头产品”达伯舒®(信迪利单抗)是首个纳入医保的PD-1抑制剂,2023年,达伯舒®新增胃癌和食管癌适应证纳入国家医保,成为唯一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胃癌免疫治疗药物,以及唯一将五大高发肿瘤一线治疗均纳入医保的PD-1抑制剂。
再鼎医药相对处于药品陆续上市和商业化团队增员同步进行的“爬坡”期。2023年,再鼎医药产品收入增长25%至2.67亿美元,商业化团队也同步扩张,2023年增幅约15%。
2023年,再定医药的擎乐®(瑞派替尼)及纽再乐®(奥马环素)被纳入医保,第五款药品卫伟迦®(艾加莫德α注射液)获批上市,4个月内营收1000万美元。
招兵买马,稳步增长
复宏汉霖、诺诚健华、康方生物三家企业尚处于创新药商业化初期阶段,在2023年,这三家企业的销售人数增幅大于人均销售额增幅。
复宏汉霖和康方生物销售人数增幅相对较大,两家企业都放弃了首款创新药入国家医保的选项,选择依赖商业化团队打通医院和商保准入。
三家企业中复宏汉霖的人均销售额较高,生物类似药汉曲优®(曲妥珠单抗)持续放量。2023年,汉曲优®实现收入26.44亿元,成为港股头部创新药企商业化产品中,目前唯一被纳入国家医保后保持超50%增幅的药品。复宏汉霖在2023年年报中特别提及,汉曲优®国内市场销售费用率逐年下降,2023年达到30%水平。
2022年3月,复宏汉霖首款自研生物创新药汉斯状®(斯鲁利单抗)获批上市,至2023年末共获批3项适应症,成为全球首个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
复宏汉霖以每年400人的速度扩充汉斯状®销售团队,触达医院在2022年不到1000家,而在2023年已经增至约1800家,覆盖相应科室医生由2.3万名增至3.6万名。两相合力,2023年,汉斯状®全年收入11.2亿元,同比2022年增超两倍。
康方生物首款商业化产品开坦尼®(卡度尼利单抗)于2022年6月上市。相较于复宏汉霖,康方生物更看重通过布局联合用药的临床开发策略拓展开坦尼®的未来市场空间,商业化团队增员幅度较小。主要发力点在于推动开坦尼®的医院和商保准入。
作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肿瘤免疫治疗双抗,开坦尼®2022年上市6个月即营收5.46亿元,2023年总收入仅次于百济神州的百悦泽®。同时,其人均销售额连年增长,也体现出商业化团队的良好效率。
诺诚健华目前唯一一款商业化产品宜诺凯®(奥布替尼)于2020年12月获批上市,2023年营收6.71亿元,而销售及营销人数为306人,人均销售额237万元。诺诚健华商业化端增员并不显著,2022年至2023年总销售额及人均销售额跃升主要是2022年至2023年宜诺凯®三个适应证相继纳入医保。
向内找空间
药明巨诺和基石药业都在2023年减少了销售人数,而人均销售额显著提升,代表另一种思路:在产品规模较小且已接近天花板时减员提效。
药明巨诺的首款商业化药品是细胞治疗产品倍诺达®,2021年9月获批用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三线疗法。当年,药明巨诺商业化团队人数由49人翻倍至98人,2022年,药明巨诺维持其近百人的商业化团队,但年内亏损仍然超8亿元。而且倍诺达®连续三个半年度营收未超过0.9亿元,销售额迫近天花板。因此在2023年,药明巨诺缩减商业化团队至69人,同比2022年增长19.3%,人均销售额较2022年提高近60万元。
基石药业的情况更加紧迫。2023年是基石药业第三款商业化产品拓舒沃®(艾伏尼布)首个完整销售年度,但其三款药品总收入却在下降,而且去年甚至已经亏损了10亿元之多。
基石药业采取了向内减员的策略,2023年总人数砍半至230人。由于雇员成本的大幅减少和转让拓舒沃®的净收益,其年内亏损较2022年减少近60%。其次,人员调整后,基石药业研发人员占总雇员的比重由35%增长至53%,如其所说“将自身更多战略重心聚焦于研发”。
销冠如何炼成
销冠是如何炼成的?
其实,不论创新药企处于何种阶段,商业化的核心都在于找到效率与效果的平衡点。战略既定之下,很大程度上人均销量体现了企业的对销售指标制定的合理程度,这让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在当下组建起过去曾被视为“奢侈品”的SFE团队,来专项负责这一任务。
就像上述10家创新药企中Top1百济神州,商业化团队人数在2023年增幅仅6%,却以较小的人员增幅撬动了最大的销量增长。而药明巨诺在2023年修正策略之前,人数多一倍的销售团队却没能有效收窄亏损。
事实上,销售指标分配合理的前提是企业掌握真实的医院潜力。目前评估医院潜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毫无疑问最科学的方法是用医院的病人数评估。结合医院的病人数和药品销量测算潜力,甚至可以知道治疗方式和随访的效果,从而精准估算目标潜力。
真实是准确的保障。医药魔方PharmaBI®HPI数据库提供2.8万家医院患者真实潜力数据,以疾病、手术或基因检测为维度输出医院、科室的患者真实就诊人数和人次,可助力Marketing、SFE、KA等部门进行市场潜力评估,人员布局,准入目标选择。
医药魔方PharmaBI®HPI数据库数据源自医院HIS系统脱敏患者真实就诊信息统计,数据真实合规可持续更新,且覆盖公立与非公立医院,能精确定位目标医院和目标科室(患者人数和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