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看四川·综合施策丨深化医改,川人敢为天下先
医改专题 中国卫生杂志 2024-06-06 1397

谈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年来,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省份逐渐进入第一方阵。在卫生健康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四川凭借敢闯敢干的精神,在深化医改方面持续发力。县域次中心建设、种植牙集采、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设医疗服务综合监管的“医疗三监管”平台……大量的医改经验发源于四川,并从这里走向全国。

从首个实现高值医用耗材全部品种省级挂网阳光采购的省份,到首个实施全域分级诊疗的人口大省;从率先建立“五位一体”集中采购新格局,到获批建设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四川医改人有股子闯劲,敢于迈出第一步,在困难重重之下知难而进、披荆斩棘。

务实是四川医改的另一大特色。近年来,四川从省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推进符合本地实际的深化医改之路,既紧跟国家深化医改的步伐节奏,又能针对省内多场景、多情境实施一批“自选动作”,出实招讲实效。

在全国医改的画卷上,四川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今日起,中国卫生杂志微信公众号将连续推出“看四川”系列报道,翔实描绘四川医改的生动气韵、清晰轮廓和斑斓色彩。

看四川·综合施策篇——

深化医改,川人敢为天下先

四川省是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份、西部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也是西部最大的医疗服务省份。近年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省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省人均预期寿命由2008年的73.93岁提高到2023年的78.08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人均卫生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背景下,取得了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成效。各地、各领域改革成效明显、亮点纷呈,7次获国务院开展真抓实干督查激励,4次入选国家医改示范,5次入选国家医改试点,6次入选“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或十大新闻人物。

2023年9月,时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雷海潮调研泸县卫生健康工作,对泸县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坚持系统思维、全局统筹

着力构建“三位一体”联动格局

高位推动。省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部署深化医改工作,省委深改委研究审议深化医改重要政策文件。省、市、县三级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深化医改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省政府连续8年将深化医改纳入对市(州)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去年又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纳入省级督查激励事项。省、市、县三级成立卫生健康行业党委,用强有力的组织机制推动形成“大医改”格局。

2023年9月,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成都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曹雪涛出席会议并讲话,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兴平出席会议并致辞

“三医”联动。四川省坚持一位政府领导分管医保、医疗、医药职能部门,注重“三医”协同治理和发展,2016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药品、高值耗材、医用设备、二类疫苗、体外试剂“五位一体”集中采购新格局,2018年成功推开国家药品集采“4+7”试点,2020年建立货物物流、订单信息流、贷款资金流“三流合一”的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新平台,先后平稳落地国家组织9批药品、5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推动落实6.02亿元集采结余留用资金拨付相关医疗机构。同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省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33.83%。

全民行动。四川省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大力宣传医改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及时解答和回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19年以来,四川省以“健康四川18个专项行动”为抓手,传播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2023年群众健康素养较2008年提高20.5个百分点,从社会层面推动形成“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广泛共识。

2024年3月7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徐斌带队前往眉山市调研医疗机构建设运行和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情况

坚持梯度培养、集群发展

健全完善“雁阵齐飞”服务体系

头雁领航,聚力建设医学“三高”。针对群众跨区域就医问题,四川省紧紧抓住国家布局建设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契机,加快建设国家医学“高峰”、西部医学“高原”、全域医学“高地”。成功获批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和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同步规划设置3个省医学中心和5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同时,大力实施“卓越、精品、支撑、培育”临床专科高质量发展工程,积极推动临床科研创新,全省建有生物治疗、口腔疾病研究、呼吸和共病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老年医学、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相继投用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国家卫生健康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国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分别达到118个、236个。2022年省外就医三级医院患者占比3.3%,是全国省外就医患者较少的省份之一。

强雁振翅,做强县级医院“龙头”。四川省深入推进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省90家县医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纳入“千县工程”,数量居全国第3位。着力提升核心专科、夯实支撑专科、打造优势专科,县级临床重点专科达到1483个。推动县级医院建设肿瘤防治、慢性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和胸痛、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带动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国家最新公布的2022年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结果,全省县医院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达标率分别达87.5%、57.5%,较2016年初次评定分别提升17.38、20.71个百分点,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

雏雁紧跟,夯实乡村服务“基石”。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按照“乡活、村稳”的思路,构建“1+1+N+M”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个县级医院+N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M个村卫生室)。创新提出“依托中心镇和特色镇卫生院,高标准打造一批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技术和水平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省级财政共投入5.13亿元,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302个,成为县域内“医疗救治、急诊急救、人才培训、技术指导、公共卫生”五大示范中心,2023年门急诊人次、入院人次较2022年分别增长3.6%、17.3%。在村级层面,大力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优质服务基层行”村卫生室达标占比提升至47.62%,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占比提高到30%左右。针对四川省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多的实际,持续实施对口支援“传帮带”、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累计培训医务人员6.5万人次,开展“万名医护走基层”、巡回医疗惠及群众354万人次。

坚持改革破题、创新开路

积极推进“三大领域”率先突破

激发公立医院发展动力。深化公益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2013年、2016年、2018年先后取消县级公立医院、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和公立医院耗材加成,同步建立运行新机制,2023年全省公立医院药占比、耗占比分别下降至21.34%、12.63%。近年来,坚持上下联动、“点线面”结合,形成“2+2+16”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模式,即:强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贡市2个国家级试点引领,深化“5市12县”三医联动暨系统集成改革、“6市3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2线示范带动,“一市一策”打造16个委市共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市样板,全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连续3年进入全国前5,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奖励资金连续4年居全国第1,门诊患者满意度、职工满意度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2。

构建全域分级诊疗模式。2014年,四川省全面启动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是全国第一个全面推进分级诊疗的人口大省,也是首个与分级诊疗医保约束激励制度国际惯例接轨的省份,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医保引导、基层药品配备、医联体建设等方面出台了30个配套文件,着力构建合理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国家“十三五”分级诊疗效果评估居西部第1。在此基础上,以“两个紧密”建设为重要抓手,在14个城市开展国家和省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推进医疗集团内 “六一体管理”(组织管理、医疗管理、运营管理、信息管理、药械采供、培训考核)和 “六协同共享”(优质资源下沉、医疗资源共享、家庭医生签约、医防协同、中西医协同发展、线上线下护理)。

在137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创新“宜宾市江安县为代表的实体运行、以攀枝花米易县、南充仪陇县为代表的虚实结合、泸州市泸县为代表的分片管理”3种县域医共体管理模式,分类探索推进编制、岗位、人员、经费、管理、财务、药物、信息“八统一”管理,2023年全省分级诊疗下转和上转达到240.14万人次、91.96万人次,较2022年分别增长41.79%、80.52%。

创新医防融合发展机制。针对新冠疫情期间暴露出的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不足的短板,加快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相关管理科室和三级医院“公卫专员”设置率达到100%,村(居)民委员会全覆盖设置公共卫生委员会。成都、南充成为国家首批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市。促进医防融合,规范实施“2343”管理(“两个”清单: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清单、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责任清单;“三张”处方:医疗处方、运动处方、公卫处方;“四师”协同: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公卫医师、健康管理师;“三色”管理:红、黄、绿),为人民群众提供防治结合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

坚持着眼长远、固本强基

持续推进“四化建设”走深走实

以法治促长治。始终将法治建设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修订出台《四川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推进三级公立医院全覆盖设置法务部门和“法务专员”,实现规划、审批、执业、监管等关键环节制度化规范化。在全国率先建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对全省6000余家医疗机构、近20万名医务人员及医疗行为动态精准监管。聚焦“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扎实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等“三项”治理,印发医疗机构负面清单100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等26项制度,构建医药领域“1+1+N”长效治理机制(1个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医药卫生领域廉政建设的指导意见,1个负面清单,N个制度规范)。

建标准强引领。成立全省卫生健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推进卫生健康领域地方标准体系建设,2020年至今共发布地方标准21项。去年以来,围绕贯彻落实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新部署新要求,推动行业领域法规制度“废止一批、修订一批、制订一批”,共废止38件、修订28件、新制订31件。在健全标准过程中,注重试点探索引路,积极开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国、省试点,以市为单位开展“三医”联动暨系统集成改革试点,在县域内开展县域医药卫生集成创新改革试点,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改革模式和途径标准。

抓规范优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康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健康惠民“三升四心”工程(提升医疗质量、服务品质、健康水平,打造放心、贴心、暖心、省心健康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覆盖设置老年人便利就医“绿色通道”,1844家医疗机构实施日间医疗服务,98.8%三级公立医院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全方位提升患者体验。全面推开“一次挂号管三天”,所有市(州)推进检查检验信息跨机构调阅互认,2023年,省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到1191家,互认785.59万例次,为患者节约费用6.3亿元;938家医疗机构与重庆市互认151.47万例次,为患者节约费用约1.19亿元。

强信息提质效。积极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全省建成互联网医院339家,2023年开展互联网诊疗236.8万人次。统筹建设省互联网总医院和市互联网分院,统一入口、统一界面、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统一评价、统一监管,实现互联网医院线上线下数据共享和业务无缝衔接,形成跨机构、跨区域互联互通格局。同时,在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基础上,规划建设健康四川“数智大脑”,基本构建了两院(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两网(5G远程专网、基层医疗卫生网)、一工程(一云、一网、一平台、一体系、一大脑)信息化架构,统筹建设便民、惠医、辅政、兴业的四川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夯实行业发展信息数据支撑。

下一步,四川省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遵循建设健康中国之路,始终立足国情省情民情,继续发扬川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探索、勇立潮头、砥砺奋进,为全国医改贡献四川智慧和力量。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