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减肥药市场的「上半程」:礼来、诺和诺德两大巨头展开了激烈较量,从拼疗效到拼产能,再到礼来率先打响价格战,双方战况愈演愈烈。
而今,减肥药市场步入了新的阶段,并呈现出两大看点。
一方面,两大巨头将在中国市场与众多本土药企展开激烈厮杀;另一方面,「新玩家」将为「下半程」注入更多活力,比如有望解决司美格鲁肽停药反弹问题的 GLP-1 基因疗法、减脂不减肌的新一代减肥疗法。
不难预见,减肥药市场将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角逐,新技术、新疗法的涌现,或将搅动减肥药市场格局。
国内市场「变天了」
减肥药市场的「硝烟」正弥漫至中国市场。
2023 年 7 月 4 日,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生物类似药获批,成为国内首个 GLP-1 减重适应症药物;当年 7 月底,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也同样获批,成为首款国产减重适应症原创新药。
但新药上市只是开始,商业化成功才是关键。今年 6 月,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的减肥适应症在国内获批上市,给国产减肥药带来了挑战。作为 GLP-1 减肥药市场的「王者」,2023 年减重版司美格鲁肽(Wegovy)实现销售额约 46 亿美元,同比增长 407%,今年一季度实现翻倍增长至 13.6 亿美元。
以上三款药物各有特色,但对比来看,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为每日注射 1 次,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注射液需要每日给药 3 次,而司美格鲁肽仅需每周 1 次,依从性更佳。
值得注意的是,减重效果优于司美格鲁肽的替尔泊肽已在 7 月 19 日于国内获批上市。同时,国内 GLP-1 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在减重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 22 款具有减重适应症的 GLP-1 创新类药物进入临床 II 期试验及以上阶段。同时,众多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度拉糖肽的生物类似药,也已步入 III 期临床及上市申请阶段,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截图来自:Insight 数据库整理
这也难怪市场上会有此感叹,「国产减肥药的苦日子来了。」
在此背景下,唯有加速研发、与时间赛道,才能抢占一席之地。
今年 2 月,信达生物 GLP-1R/GCGR 双重激动剂玛仕度肽(IBI362)的上市申请获 NMPA 受理。6 月,信达公布了玛仕度肽 Ⅲ 期研究 GLORY-1 结果:治疗 32 周,4 mg 和 6 mg 组较基线平均减重 10.97%、13.38%;治疗 48 周,4 mg 和 6 mg 组较基线平均减重 12.05%、14.84%。
恒瑞医药同样也在 6 月公布了 GLP-1R/GIPR 激动剂 HRS9531 的 II 期结果:6 mg 剂量组 24 周可减重 16.8%。目前,HRS9531 已处于 III 期临床,预计 2025 年 8 月完成研究。
甘李药业不甘落后,也在 6 月公布了 GLP-1 受体激动剂 GZR18 的临床数据:经 35 周治疗,一周一次给药组减重 16.5%,两周一次给药组减重 11.3%;博瑞医药 GLP-1/GIP 双重激动剂 BGM0504 也在近日启动了 Ⅲ 期研究,根据已完成的 Ⅰa 期结果显示:在 2.5-15 mg 剂量下,经过 1 至 2 次给药,健康志愿者平均减重 3.24%-8.3%。
国产减肥药在短时间内频繁「亮剑」,从侧面证明了市场竞争的压力。
「新玩家」成焦点
正如开篇所言,减肥药市场的「下半程」竞赛具备两大看点,除中国市场的激烈厮杀外,GLP-1 基因疗法、减脂不减肌的新一代减肥疗法等「新玩家」的入局,备受药企和资本的关注。
这是因为,有多项临床研究和回顾研究的结果表明,GLP-1 药物主要存在两大不足之处:一是停药后会导致体重反弹,意味着患者需要长期用药;二是减重的同时会伴随脂肪和肌肉的流失。据研究结果显示,GLP-1RA 受试者减掉的体重中近 40% 为主要由肌肉质量构成的瘦体重,而肌肉流失会增加患心血管、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风险。
今年 6 月 20 日,Allurion 公司宣布其研发的可消化胃球囊既能减脂又能增肌的惊艳研究结果后,股价大涨 145%。
可消化胃球囊的优势在于可吞咽,避免了手术、内窥镜检查的需要,能够充满胃部并停留约四个月,最终随粪便排出,原理是通过诱导饱腹感来减轻体重。
根据 Allurion 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3 个肥胖中心的 571 名患者接受可消化胃球囊治疗 4 个月后,体重平均减少了 13.9 公斤,体脂率从 32.7% 下降到了 27.9%,而且瘦体重(包括肌肉质量)平均增加了 2.8 公斤。
Allurion 胃球囊干预期间体脂率及 BMI 变化
截图来自:Clinics and Practice
Allurion 胃球囊干预期间健康参数变化
截图来自:Clinics and Practice
另一边,Fractyl Health 公司基于 Rejuva 平台研发了一次性 AAV 基因疗法 GLP-1 PGTx,旨在通过胰腺内持久生产 GLP-1 来治疗 2 型糖尿病和肥胖。
今年 6 月,Fractyl Health 公布了 GLP-1 PGTx 的最新临床前数据:单次 GLP-1 PGTx 治疗在小鼠模型中减少脂肪重量并改善血糖控制;GLP-1 PGTx 可同时预防在司美格鲁肽停药后的血糖和体重反弹。
基因疗法 GLP-1 PGTx 的优势在于给药方式的革新,即通过一次性注入胰腺,实现长效治疗的效果,避免了传统 GLP-1 药物需要频繁注射的不便,而且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显示出了优于司美格鲁肽的减重效果。
尽管 GLP-1 PGTx 仍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最终能否成功研发还存在不确定性,但已为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减脂增肌药物成「新宠」
GLP-1 药物的不足,同样让减脂增肌药物成为了减肥药市场的新焦点。
目前,全球在研的减脂增肌药物主要靶向调节骨骼肌生长信号的激活素受体通路,包括 ActRII 受体、配体蛋白肌肉生长抑制素(MTSN)及激活素 A。
例如,减肥药巨头之一的礼来,于 2023 年 7 月斥资 19.25 亿美元收购 Versanis,拿下其核心产品 ActRIIA/B 单抗 Bimagrumab。
Bimagrumab 最初是由诺华研发,用于治疗病理性肌肉缺失和无力,但由于临床失败被诺华砍掉。之后 Versanis 从诺华引进该药,用于开发减重适应症。
根据临床 II 期研究结果显示,接受 Bimagrumab 治疗 48 周后,患者的全身脂肪含量平均下降了 20.5%,同时肌肉质量增加了 3.6%。另外,Bimagrumab 单药或联合司美格鲁肽治疗 48 周后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临床 IIb 期 BELIEVE 研究还在进行当中,预计明年 6 月完成试验。
除此以外,来凯医药也自研了多款靶向 ActRII 受体信号通路的药物,包括用于肥胖的 ActRIIA 单抗 LAE102、ActRIIB 单抗 LAE103 和 ActRIIA/B 单抗 LAE123。其中,LAE102 已经在今年 6 月在国内开展针对超重/肥胖的 Ⅰ 期临床试验。
目前,也有一些药企选择布局靶向配体蛋白 MSTN 的药物,例如百时美施贵宝(BMS)/Biohaven 的 Taldefgrobep alfa、再生元/赛诺菲的 Trevogrumab、Scholar Rock 的 Apitegromab 和 Chugai 的 RG-70240 等。
Taldefgrobep alfa 是 BMS 开发的新型融合蛋白,与 MSTN 的结合亲和力最高。2022 年 2 月,Biohaven 公司从 BMS 引进 Taldefgrobep 的开发与商业化权益,而就在这项合作的 3 个月后,辉瑞以 116 亿美元收购了 Biohaven。目前,Biohaven 公司正在开展 Taldefgrobep 的 I 期临床研究,令人期待。
再生元则布局了一款靶向激活素 A 的药物 Garetosmab,这也是目前进度最快的抗激活素 A 单抗。再生元正在开展一项临床 II 期研究,旨在探索在使用或不使用 Garetosmab 的情况下,司美格鲁肽联合 Trevogrumab 能否改善减肥质量,并评估停用司美格鲁肽后体重下降的维持情况,不知能否公布出亮眼的临床数据。
对比来看,当前中国药企更多的是在加速研发 GLP-1 药物,较少布局减脂增肌药物这种全新的方向,意味着后者仍是蓝海市场。
结语
综上所述,减肥药市场正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一边是中国市场竞争加剧,一边是「新玩家」如 GLP-1 基因疗法和减脂不减肌新疗法开始崭露锋芒,成为市场一大看点。
尽管市场预期这些新疗法有望解决现有疗法的不足,但仍需更多临床数据的验证。最终能否搅动减肥药市场的格局,尚需时间的检验。
参考资料:
1. 各家公司的财报、公告、官微
2.《20240703-医药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创新药系列研究,首款减脂增肌药物即将 PoC,关注 GLP_1RA 后新蓝海市场》,华创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