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赛诺菲宣布,已完成将消费者健康业务欧彼乐50.0%的控股权出售予Clayton, Dubilier & Rice(以下简称CD&R)的交易。赛诺菲仍保留欧彼乐48.2%的重要股权。法国国家投资银行(Bpifrance)将持有欧彼乐1.8%的股份,并将加入董事会。
赛诺菲表示,通过此次交易,赛诺菲已转型成为一家专注于生物制药的企业,公司战略重心聚焦于突破性科学研究,致力于开发创新药物和疫苗,不断拓展医学边界。目前,该交易已按此前披露的条款完成,赛诺菲共获得约100亿欧元的净现金收益。
01.
全球第三大非处方药企业
欧彼乐总部位于法国,此前是赛诺菲旗下消费健康(CHC)业务板块。其成立时间超60年,拥有超过11000名员工、13个先进生产基地、4个专注于科学创新的研发中心,在全球约150个国家开展业务。凭借艾利敏(Allegra)、多利潘(Doliprane)和乐可舒(Dulcolax)、Novanight、IcyHot等在内的100多个品牌,欧彼乐目前已成为全球非处方药及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市场中的第三大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5亿名消费者。
出售这样一家老牌非处方药企,并不是赛诺菲的一时兴起。
早在2019年,就有媒体报道赛诺菲内部传出了分拆消费者健康业务的声音。此外,当时赛诺菲CEO Paul Hudson还提出了“全力致胜”(Play to win)战略,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集中精力于创新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2023年10月,赛诺菲中国曾在公众号中提到,“全力致胜战略将持续聚焦关键目标,致力于推动变革性药物和疫苗的成功上市,以及敏捷高效地部署资源,提高研发生产力。”这表明赛诺菲正通过这一战略回笼资金,并将资源聚焦到重点业务和优质管线上。
2024年10月,赛诺菲首次正式宣布与CD&R就潜在出售欧彼乐股权进行了谈判;2025年2月,赛诺菲继续宣布将欧彼乐50%的控股权出售给CD&R,交易预计于2025年第二季度完成;2025年5月,这场收购正式落下帷幕,赛诺菲因此获得了约100亿欧元的净现金收益。
对于赛诺菲而言,出售欧彼乐股权是其转型成为一家专注于生物制药企业的重要一步。未来,赛诺菲的战略中心将聚焦于突破性科学研究,致力于开发创新药物和疫苗。赛诺菲首席财务官Francois Roger表示,公司未来将转型成为一家“纯粹的生物制药企业”,专注于处方药的研发和销售。
除了转型这一战略变化之外,出售欧彼乐股权还为赛诺菲带来了巨额资金,以支持其近年来在医药行业的频繁布局。近年来,赛诺菲在医药领域完成了收购罕见病药企Genzyme(2011年,201亿美元)、收购渤健分拆公司 Bioverativ(2018年,116亿美元)、收购 Translate Bio(2021年,32亿美元)、收购Provention Bio(2023年,29亿美元)、收购Inhibrx(2025年,17亿美元)等重大交易。
整体来看,获得巨额资金后,赛诺菲的下一步计划是“探索外部增长机会,进行补强型收购”,通过研发和其他内部投资来推动企业有机增长。此外,赛诺菲还将强化其“股息政策”,并扩大其股票回购计划。由此看来,赛诺菲在未来将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巩固其在医药领域的地位。
02.
MNC分拆非核心业务已成趋势
不止赛诺菲,强生、默沙东、GSK、辉瑞等头部MNC,都在近年剥离过消费者保健等非核心业务,使其聚焦于生物制药这一“主业”。
例如,2019年,GSK与辉瑞合并了各自的消费者健康业务,组建赫力昂(Haleon);2020年,默沙东宣布剥离其女性健康产品、成熟产品和生物仿制药产品,成立新独立上市公司Organon,并在2021年宣布分拆Organon;2023年,强生完成其消费者健康业务的分拆,成立新独立公司Kenvue。
除了这些海外MNC之外,药明康德、和黄医药、新华医疗、罗欣药业、广济药业、未名医药、同成医药、九州通医药、常宝股份、景峰医药、人福医药、华润三九、益佰制药等数十家中国药企,均在近年进行了剥离海外资产、砍管线、终止非核心业务、出售子公司等“瘦身”战略。
事实上,“聚焦主业”已经是当前全行业的核心课题,而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的医药领域更是如此。在诸多企业抛售资产的相关公告中,都反复提及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产质量”“提高运营效率”等关键字眼。赛诺菲的“全力致胜”(Play to win)战略,就包含有“优化资源配置、敏捷高效地部署资源、提高研发生产力”等内容。
这些公告背后所表达的意图不言而喻:企业要逐步清除边缘资产,将更多精力集中到主营业务之中。在剥离非重点业务,聚焦主业之后,MNC的成效如何?根据2024年第三季度年报数据,Top10 MNC的营收和营收增速都有明显上涨之势,而在成本直接相关的研发投入环节,虽然整体金额仍在上涨,但投入比例略微下降。由此看来,MNC在剥离非核心业务之后,其营收已初见增长。
此外,从长远来看,企业选择剥离资产,是为未来布局。当今局势,不止医药领域,全球经济都在面临一场大的考验。药企选择将非核心业务变现,一方面可以获得可观的现金流以支撑其接下来的布局,另一方面能够在“瘦身”之后更好地聚焦增长潜力更大的医药领域,打造出核心药品以获得持续的收益。而这,无疑是一个应对探底周期的破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