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靶向治疗的版图上,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奥希替尼等第三代 EGFR 抑制剂以 “口服便利、疗效卓越” 之姿横扫早线市场时,全球大药企几乎集体对 EGFR ADC(抗体偶联药物)关上了门 —— 这个被戏称为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的领域,一度被视为创新药研发的 “鸡肋”。
“鸡肋” 之称源于双重困境:一方面,奥希替尼等 EGFR 小分子抑制剂凭借口服便利性和成本优势,在早线敏感突变患者中疗效卓越(ADC 尚未企及),其在 EGFR 突变实体瘤核心适应症的市场地位稳固;另一方面,EGFR ADC 屡经研发挫折,全球仅有少数管线进入商业化或非大适应症关键临床,市场信心不足。
然而,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实验室里,一场静默的“破冰之旅” 正在展开。
当跨国药企的管线图谱中 EGFR ADC 寥寥无几时,中国 Biotech 却以逆向思维掀起研发热潮。其中,石药集团 / 新诺威的SYS6010,正以潜在出海价值量巨大的黑马之姿,在2025年的春天,撕开了全球肿瘤治疗市场的新裂缝。
当“鸡肋” 遇见中国智慧
耐药迷宫中的求生之路
EGFR-TKI 的辉煌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约20%的患者在接受奥希替尼治疗后会因 C797S 等突变产生耐药,而野生型EGFR 患者(占 NSCLC 人群约70%)更被传统靶向药视为“禁区”。
当小分子药物的光芒照亮早线市场时,后线治疗的 “暗区” 却始终笼罩在阴影中。
EGFR ADC 的独特机制,成为破局关键:它以抗体为精准导航,将细胞毒性药物直接投递至肿瘤细胞,不仅对耐药突变降维打击,更能突破 EGFR 表达量限制,向野生型肿瘤发起挑战。
这不是对 EGFR-TKI 的颠覆,而是一场精密的分层覆盖—— 前者守护早线,后者开拓耐药与野生型的未被充分探索领域。
全球格局中的中美镜像
在波士顿剑桥的实验室与上海张江的孵化器之间,EGFR ADC 的研发呈现出戏剧性反差:全球 TOP20 药企中,坚持该领域的不足五指之数(仅强生、阿斯利康等少数企业),而中国药企却密集布局13条管线。
这种逆全球化的研发热潮,既是对临床空白的回应,更是中国创新药从跟随到引领的必然选择。
石药集团的 SYS6010,正是这一战略的典型代表。
当它在2025年3月启动国内首个针对肺癌的 EGFR ADC III 期临床时,全球目光第一次聚焦于国产 ADC 的肺癌野心—— 这不仅是对单一药物的考验,更是中国创新药突破适应症天花板的宣言。
SYS6010 如何重新定义不可能
耐药患者的生命答卷
2025年AACR大会上,石药公布的SYS6010一期数据引发学界关注。
在19例单纯 EGFR-TKI 耐药的 EGFR 敏感突变 NSCLC 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63.2%,疾病控制率(DCR)为94.7%;在小样本探索性队列中(n=6),经治3线以上的野生型 NSCLC 患者 ORR 达50%,但该结果需更大样本验证。
这些数据初步验证了 SYS6010 对 TKI 耐药机制的突破潜力。对比强生的 EGFR/c-Met 双抗埃万妥单抗,SYS6010 在单药模式下展现出更优的疗效潜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 "毒性窗口" 优势:≥3级血液毒性发生率(白细胞减少23.4%、中性粒细胞减少27.1%)显著低于同类双抗 ADC。
这意味着它能以更安全的方式覆盖更多患者,为广谱适应症拓展奠定基础。
从技术参数到商业密码
SYS6010 的分子设计充满中国智慧。
高亲和力的西妥昔单抗人源化优化抗体、可裂解四肽连接子(GGFG)、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 JS-1 的组合,使其在保持旁观者效应(杀伤邻近肿瘤细胞)的同时,将药物脱靶毒性降至最低。
这种“精准杀伤 + 安全可控” 的平衡术,正是其突破 FDA 快速通道资格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创新药的价值重估
从授权挫折到勋章之路
回顾石药的 ADC 征程,早期 CLDN18.2靶点的海外授权挫折曾被视为 “国际化学费”。
但 SYS6010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药企从靶点跟随到机制创新的质变 —— 当全球巨头早期尝试受挫后,石药已用临床数据叩开FDA大门。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的成熟。
从抗体工程到毒素研发,从 CMC(化学、制造、控制)到临床运营,本土企业已构建起全链条能力。SYS6010 的出海潜力,不再是 “License Out” 的价格博弈,而是中国标准与全球市场的价值共振。
市场估值的第二曲线
若以同类产品估值对标:阿斯利康的 HER3 ADC(Patritumab deruxtecan)因早期数据(ORR 39%)展现潜力。
假设 SYS6010 在肺癌、头颈癌等适应症中实现商业化,其峰值销售额有望突破25亿美元(国内)+15-20亿美元(海外)。对于石药集团而言,这不仅是单一产品的成功,更是其从仿创结合向全球创新转型的里程碑。
一场关于坚持的行业预言
在创新药的世界里,失败是常态,逆袭是传说。
EGFR ADC 从 “鸡肋” 到 “明日之星” 的蜕变,本质是对临床需求的回归 —— 当技术路径陷入僵局时,唯有锚定未满足的患者痛点,才能穿越周期。
石药集团的故事,恰似中国创新药行业的缩影。
在全球化竞争的浪潮中,我们曾因靶点扎堆被质疑,因出海挫折而蛰伏,但总有企业选择在冷门领域深耕,用数据改写偏见,用坚持定义未来。
SYS6010 的每一个临床试验数据,都是中国药企向全球递交的创新答卷—— 它证明,在生物医药的战场上,没有永远的 “鸡肋”,只有未被点亮的智慧之光。
投资者可获以下启示。
赛道选择需具逆向思维,当热门靶点竞争白热化时,冷门领域的差异化创新可能孕育超额收益;技术壁垒构建需兼顾分子设计合理性、临床数据突破性与安全性可控性,三者缺一不可;全球化布局遵循双向逻辑,真正的出海价值始于本土临床优势,成于与全球标准接轨。
站在2025年的中点,EGFR ADC 的故事远未结束。但石药集团已经用 SYS6010 证明:在创新药的星辰大海中,每一道被嘲笑的伤疤,都可能成为照亮未来的勋章。
我们始终相信,在生物医药的长河中,那些以患者需求为罗盘、以科学创新为风帆的航船,终将抵达更远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