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时间,市值蒸发近700亿美元,曾经的全球生物技术“天花板”公司再生元,2.56亿美元押注基因测序,是精明抄底,还是“病急乱投医”?
当Q1交出业绩“负战绩”与2.56亿美元收购基因测序“破产”公司同时发生,曾经的全球生物技术巨星——再生元再难掩陷入“中年危机”的焦虑。
数字揭示出最为残酷的现实:再生元自2024年年中攀登至1330亿美元市值巅峰后,仅不到1年时间就暴跌近700亿美元。
市值跳水的背后是产品青黄不接的困境:接连造出阿柏西普、度普利尤单抗两款超级重磅炸弹后,却7年未诞生新爆款。
而阿柏西普看似38%的眼科超高市场份额,头顶却有罗氏重磅双抗和5款生物类似药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5款销售额最高产品却横跨4个治疗领域,被全球生物技术创业者们追捧的“开放式创新”副作用也暴露无遗。
再生元如今的困境其实折射出同时代成长为Pharma的生物技术公司们的集体焦虑。当技术红利再难维持业绩神话,当安进、吉利德同样深陷增长泥潭,似乎到了Biotech先驱们回答如何穿越周期,进入“大药厂”的生存法则的时候了。
再生元不再年轻
2024年年中,再生元与赛诺菲合作的度普利尤单抗以超61亿欧元的H1销售额,叠加5项新适应证年内获批预期,不仅使得赛诺菲成为TOP10跨国药企中仅有的两家实现两位数增长的企业之一,再生元市值攀升至1330亿美元历史高点。
但谁也没能想到,在此之后仅不到1年的时间里,再生元能经历市值登顶到跌至谷底。截止发稿日(5月20日),再生元股价仅为596.54美元/股,市值644.06亿美元,距离最高峰近乎腰斩。
不仅如此,再生元还交出了2025年Q1“负战绩”,收入仅为30.29亿美元,创下2023年以来最差单季度表现。
遥想当年,其成立之初就携带的创新基因让行业望尘莫及:“两位科学家+行业传奇经理人”的创始团队“三剑客”构建了科学研发与商业运营的黄金组合;综合技术平台VelociSuite、转基因小鼠平台、抗体平台等核心技术平台使公司成为全球平台型生物技术公司的代表;再生元所打造的开放式创新研发环境,再加上阿柏西普和度普利尤单抗两款重磅新药先后问世,都使其成为Biotech“天花板”,试问哪位生物医药创业者没高喊过一句对标再生元。
再生元业绩也一路高歌猛进。阿柏西普和度普利尤单抗先后于2011年、2017年首次获批上市,再加上在全球率先推出新冠中和抗体,再生元在2021年业绩达到历史巅峰160多亿美元,增速也直逼90%,即使是“宇宙大药厂”辉瑞都难以企及。
然而,巅峰之下暗藏隐忧。阿柏西普和度普利尤单抗之后,再生元至今都未推出第三款惊艳全球制药行业的重磅新品。打开再生元的2024年年报,阿柏西普(包括阿柏西普和阿柏西普8mg)和度普利尤单抗仍以95.45亿、141.48亿美元销售额形成断崖式领先,第三大产品PD-1抑制剂Libtayo虽突破10亿美元门槛,但其2018年上市至今的缓慢爬坡凸显产品梯队断层。
用百亿级重磅大药验证了生物技术平台型公司的爆发力,以及开放式创新环境所带来的高效研发成功率,却也暴露出战略纵深不足的短板。正是因为过于开放与分散,再生元缺少了培养一款“大单品”的基因,也缺少如罗氏、礼来、诺和诺德等MNC构建产品矩阵的深耕策略。
再生元销售额前五的产品横跨眼科、自免、肿瘤、降脂四大领域,新管线更分散于罕见病、抗凝血等赛道,难以形成治疗领域的协同效应。
这一点在核心产品阿柏西普的“攻防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第二代VEGF单抗,阿柏西普最初上市之时,成功蚕食了罗氏与诺华合作的VEGF单抗雷珠单抗的市场份额。但罗氏并未因此放弃眼科市场,转而再次开发出了新一代VEGF眼科药物——VEGFA/ANGPT2双抗法瑞西单抗(Vabysmo),并且在上市初期就拿下年龄相关黄斑变性(AMD)、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三大眼科核心适应证。市场份额更是被分析机构预计今年将从13.5%跃升至18%,直逼阿柏西普38%的市占率。
再生元如今虽推出阿柏西普8mg“升级版”应战,但面对双抗技术优势与罗氏强大的商业化体系,收复失地困难重重。
更严峻的是,美国FDA已批准5款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中国市场亦有齐鲁制药等仿制品虎视眈眈。
再生元与赛诺菲合作的度普利尤单抗的成功也印证了战略聚焦的重要性——赛诺菲将其置于“Play to Win”战略核心,举全司之力打造自免领域王者。反观再生元,开放式创新模式虽提升研发效率,却导致资源过度分散。最新管线中, Evkeeza瞄准的是降脂领域的罕见病,在研产品涉足抗凝血等新领域,这种广撒网策略在当下高度竞争的制药行业,其实已难复制当年“双雄并立”的辉煌。
“中年危机”转型困局
从Biotech走到Biopharma的再生元,作为平台型生物技术公司的进化之路,或许正需要从开放创新向战略聚焦的转型。
再生元其实也并未回避自身困境,本次并购基因测序先驱23andMe公司就是再生元转型棋盘上的一子。
再生元的基因治疗布局可追溯至2014年,通过构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项目,已累计完成近300万人基因组测序。创始人之一的George Yancopoulos更提出雄心勃勃的“全民测序”计划,目标覆盖全美人口。收购拥有1500万用户遗传数据库的23andMe,显然是再生元最快引入海量遗传数据的方式。
当然,收购23andMe的另一层含义则暗示出再生元从抗体治疗扩展至基因治疗领域,寻找下一个超级重磅炸弹的野心。
但它真的能行吗?或许还是个疑问。
首先,目前的再生元在传统布局领域仍多点开花。在自免领域,再生元押注了一款IL-33新药itepekimab,同样锚定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特应性皮炎等重磅适应证;在抗肿瘤领域,Odronextamab、Linvoseltamab两款双抗虽然遭遇FDA的拒绝,但并非出于疗效和安全性问题,未来也有望再造爆款。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再生元还进军了风投界,成立风险投资基金Regeneron Ventures,专注于有前景的生物制药、医疗保健和技术公司。
抗体领域风生水起,再生元在基因治疗上也有野心,这种“既要又要”的管线布局,即使手握170多亿美元现金流,但其实难以消除投资者对其资源分散的担忧。
另一方面,基因治疗赛道本身的复杂性更添变数。就连罗氏、辉瑞、武田等制药巨头都接连碰壁,另一家生物技术明星福泰制药甚至宣布将停止使用腺相关病毒(AAV)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
前车之鉴揭示出基因治疗领域的高技术门槛与商业化风险,再生元收购23andMe即使只花了2.56亿美元,但相较其擅长的抗体药物开发,基因治疗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技术积累与临床经验。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商业逻辑的转变。
对于再生元来说,或许需要及时回答的并非是能否坚守住作为全球生物技术高地的创新基因,而是作为一家营收百亿美元的上市制药公司,“赚钱”才是硬道理。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围攻在即,度普利尤单抗的竞品们虎视眈眈,二级市场更关注的是:在明星产品专利到期前,再生元能否通过现有临床管线再造爆款?这种紧迫的时间窗口,也与基因治疗尚未被完整验证过的研发周期形成尖锐矛盾。
或许这也是再生元重回千亿美元市值的关键一役。
当然,再生元如今的困境也折射出同时代成长为Pharma的生物技术公司们的集体焦虑。曾经被全球生物技术创业者们追捧的安进、吉利德似乎都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不再年轻,同样面临创新基因仍在与增长曲线放缓的“中年危机”。 当单纯依靠技术创新已难维持增长神话,如何从技术驱动转向战略驱动,在聚焦领域构建产品矩阵而非分散押注,或是这类企业穿越周期必须解答的命题。
他们的“中年危机”也将是那些将Pharma视为里程碑的Biotech公司,未来突破困局的参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