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肿瘤转向自免蓝海,新一代 TCE 疗法正改写全球医药研发格局,也有望接棒 ADC 成为下一个创新药投资风口。
2024 年年末,美国一家成立仅 3 个月的公司 Candid Therapeutics 在同一天内宣布三笔关于 TCE 的合作交易,交易方均是中国企业,总潜在金额超 13.2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百亿元)。
当然,这并非个例。从默沙东 13 亿美元买下同润生物的 CD3xCD19 双抗 CN201,到 GSK 以 8.5 亿美金收购恩沐生物的 TCE 三抗 CMG1A46,再到岸迈生物、康诺亚、智翔金泰、和铂医药 TCE 双抗接连出海,中国自研 TCE 的「含金量」持续刷新行业认知。
接棒 ADC,
自免 TCE 为何成 MNC 新宠?
要理解这场「TCE 出海热潮」,首先需要明确其技术本质。T 细胞衔接器(TCE)疗法是一种通过双特异性抗体或多特异性抗体将 T 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从而激活 T 细胞攻击靶细胞的免疫疗法。这种「双靶点」锚定的设计,使其兼具靶向性与高效性。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约 10 款 TCE 疗法获批上市,主要覆盖血液瘤与实体瘤两大领域,靶点包括 CD19、CD20、BCMA 和 GPRC5D 等。随着对肿瘤治疗的深入探索,TCE 疗法展现出的对 B 细胞的深度清除能力,让部分药企将目光瞄向了自免市场。
自免疾病的核心发病机制多为 B 细胞异常活化导致自身抗体攻击健康组织,而 TCE 能精准清除这些异常 B 细胞,理论上 TCE 疗法能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免疾病提供一种潜在的新的治疗策略。
同时,相比肿瘤治疗,通过调整剂量或采用「单价 CD3 结合域」设计,自免 TCE 的安全性更易把控。
技术红利的碰撞与自免疾病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驱动下,自免 TCE 自然成为了 MNC 争相押注的方向。
国产自免 TCE 出海潮
四家 CD3/BCMA 各有千秋
近一年来,MNC 在自免领域的管线争夺趋于白热化。其中,以 CD3/BCMA 为靶点的 TCE 管线成为出海最热门的靶点组合之一。
6 月 23 日,和铂医药以总交易额 6.7 亿美元,将其治疗自免疾病的 BCMA/CD3 TCE 双抗 HBM7020 的海外开发权益(除大中华区外)授权给大塚制药。
基于和铂医药独有的全人源 HBICE®技术,HBM7020 具备非对称结构,能够有效解决轻链错配挑战,展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与成药性。同时,HBM7020 通过设计两个抗 BCMA 结合位点,实现了对目标细胞的精准靶向,而单价优化的 CD3 活性则有效降低了 CRS 的发生风险。
这也是继岸迈生物 EMB-06、康诺亚 CM336、智翔金泰 GR1803 之后,第四款出海的 BCMA/CD3 TCE 双抗。
岸迈生物 EMB-06:
「2+2」四价双抗
2024 年 9 月,岸迈生物将 EMB-06 海外开发和商业化权益独家授权给 Vignette,潜在总交易额达 6.35 亿美元。
EMB-06 是岸迈生物基于专有的 FIT-Ig®平台开发的一种创新性 2+2 BCMA/CD3 TCE 双抗,具有顺式构型的四价结合域和优化的抗 CD3 臂。FIT-Ig®平台采用「2+2」四价双抗设计,无需氨基酸突变或连接肽链,能够在不改变原有单抗序列的前提下,将任意两个单抗糅合为一个双抗分子,从而大幅降低研发复杂度和成本。
临床前研究表明,EMB-06 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最少,同时保持强大的抗肿瘤活性。结合其在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 1 期临床所展现出的积极数据(高剂量组中
ORR 达 92%),岸迈生物计划通过通过将适应症扩展至自免领域,以延长产品管线生命周期并最大化管线价值。
康诺亚 CM336:
创新型 T 细胞重定向
2024 年 11 月,康诺亚将 CM336 全球(除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权给 Platina Medicines Ltd(PML),潜在总交易额达 6.26 亿美元。
CM336 是康诺亚自主研发的创新型 T 细胞重定向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其活性成分为重组抗 B 细胞成熟抗原(BCMA)和 CD3 人源化双特异性抗体。设计采用 1:1 的 IgG-like 结构,BCMA 轻链采用 kappa 轻链,CD3 轻链为 lambda 轻链,CD3 序列源于 SP34 改造、重链为 KIH 技术。
临床前数据显示,CM336 在 BCMA 靶点亲和力上显著优于强生的 BCMA/CD3 双抗 Teclistamab,同时 CM336 较同类竞品
TDCC 活性更强以及细胞因子释放效应更弱。披露的治疗既往接受过多种治疗的复发/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数据显示,CM336
表现出令人惊喜的初步疗效,患者病情能够得到快速控制且可达到半年以上的持续缓解,同时安全性良好。
智翔金泰 GR1803:
共同轻链双抗
2025 年 6 月 5 日,智翔金泰将 GR1803 全球(除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权给 Cullinan,潜在总交易额达 7.12 亿美元。
对于双抗药物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轻链错配问题,智翔金泰开发了两种解决方案——构建 scFv+Fab 类双抗和开发共同轻链双抗(Fab+Fab)。后者依托公司独家专利技术平台「双载体噬菌体呈现抗体库技术」实现,最快可在 3 个月内快速筛选到两款已选定单抗的共同轻链来构建共同轻链双抗。共同轻链的双抗结构与单抗高度类似,在体内的免疫原性可能更低,更适合于开发临床上需要多次给药的双抗药物。利用该技术,智翔金泰相继开发了 GR1803、GR1901(CD123/CD3 双抗)等。
此前已公布的 1 期临床数据显示,GR1803 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智翔金泰表示将探索 GR1803 在中国大陆区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研究,根据要求启动临床并将临床数据有偿授权给 Cullinan 使用。
自免 TCE 开发进入深水区
三抗/四抗进入临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 20 款针对自免疾病的 TCE 双抗管线,靶点选择主要聚焦 CD3/CD19、CD3/CD20 和 CD3/BCMA 等,多数仍处于早期临床或临床前阶段。
随着全球药企对这一赛道的布局进入深水区,TCE 疗法正从双抗向三抗、四抗迭代升级,靶点选择日益多样化,部分项目已进入临床阶段并显示出初步疗效。
PIT565 是诺华首创的 CD3/CD19/CD2 三抗,能够同时靶向 CD19 和 T 细胞上的 CD3 及 CD2。有研究表明,CD2 信号传导与非耗竭 T 细胞表型相关。与 CD3 双特异性相比,通过共刺激 CD2 可能会克服 T 细胞衰竭,增加患者反应的深度和持续时间。
此前,PIT565 已在国内获批临床,拟用于治疗 B 细胞恶性肿瘤。今年 2 月、5 月,PIT565 在国内再次获批临床,拟分别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目前,PIT565 针对 B 细胞恶性肿瘤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两种适应症均处于 1 期临床。
CC312 是惠和生物基于其新一代共刺激信号 TCE 平台 TriTETM 自主研发的 CD19/CD3/CD28 三抗,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系统性红斑狼疮 IND 申请的同靶点三抗 TCE。目前,CC312 针对血液瘤和自免适应症处于临床 1 期阶段,同时自免适应症正同步开展多项临床研究。
▲ TriTETM 平台
CC312 通过创新性引入 CD28 共刺激信号,可以有效解决 T 细胞耗竭导致的临床挑战,增强患者的应答深度和持续时间。研究表明,CC312 呈现出符合药物设计预期的显著 B 细胞清除能力和安全性,理想的半衰期延长和持久诱导 T 细胞激活和增殖效应,能有效解决双抗 TCE(TAA*CD3)激活 T 细胞后的 T 细胞耗竭和凋亡带来的临床疗效问题。
2025 EULAR 年会上,惠和生物报道了 CC312 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突破性数据。数据显示,患者疾病缓解率达 100%;跟疾病进展相关的 B 细胞亚群最高清除比例超 99%,提示 CC312 具备深度且持久的 B 细胞清除能力。
此外,安全性方面,CC312 良好的分子设计使共刺激信号的加入在提高活性的同时没有增强安全风险,出现 CRS 的等级极低。
惠和生物表示,基于此成果,将加速 CC312 在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系统性硬化症(SSc)等其他 B 细胞介导自免疾病中的开发。
GNC-038 是百利天恒开发的一款靶向 PD-L1/4-1BB/CD3/CD19 的四抗,采用了 2+2+2+2 的对称结构。去年 12 月,GNC-038 在国内获批临床,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从分子设计上来看,GNC-038 在 CD3/CD19 双抗的基础上引入了 T 细胞激活第二信号 4-1BB 以增强 T 细胞激活的强度与持久性。此外,还引入了 PD-L1 scFv 以降低免疫抑制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抗药物研发领域,目前仅百利天恒和默沙东有所布局。其中,进入临床阶段的约 5 款,有 3 款来自百利天恒。
总体来看,目前的自免 TCE 管线主要呈现三大趋势。首先是设计上对于疗效和安全性的平衡,疗法正向以三抗为主快速迭代升级,通过引入共刺激信号(如 CD28、4-1BB)及免疫调节信号(如 PD-L1)等增强 T 细胞激活的持久性和安全性,同时降低毒性风险。
适应症拓展方面,管线呈现从肿瘤领域到自免领域的研发路线,且早期自免疾病布局集中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经典 B 细胞介导疾病,但靶向机制的深化正推动适应症边界扩张。
靶点选择方面,早期多聚焦于 CD3/CD19、CD3/CD20 等双抗组合,当前趋向多靶点协同,三抗/四抗通过叠加共刺激或调节靶点实现疗效与安全性升级。
结语
国产自免 TCE 的出海潮,标志着中国 Biotech 在该领域正逐步从「跟随者」转变为「并跑者」,并在靶点、结构、安全性优化等技术创新上引领趋势。
从双抗到三抗/四抗的迭代升级与探索,正推动自免治疗范式向「免疫重置」演进。尽管仍存在靶点同质化、安全性及临床数据验证不足等挑战,但其潜在的应用潜力,有望彻底改写临床治疗范式,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