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FDC-PharmAsia News 2013-06-19
北京——据5月31日欧盟商会和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 联合发布的2013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来自中国私营企业(POEs)的竞争给在华欧洲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参与调查的制药企业中,54%将中国私营企业视为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调查报告称:“在长期以外商企业为主导的领域,本土企业也在不断进步,这样的竞争环境未来只会变得越来越激烈。”
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总经理John Wong在3月份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称,在对价格更敏感的低端市场,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已经从跨国企业手中夺走了部分市场份额。随着外企传统优势领域——中国高端城市市场的不断饱和,越来越多的外企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低端市场以谋增长,因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Wong补充道,本土企业也在努力发展高科技,在精密医疗器材领域也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调查发现,本土企业在外企的优势领域也做得越来越好,比如品牌认知、市场营销和销售。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往年的调查也显示这些是中国本土竞争企业进步最大的领域,但2013年的调查首次表明大部分受访企业表示中国本土POEs在市场营销和销售方面的竞争力已经高于欧洲企业。
2013年度调查显示,39%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POEs拥有最大的竞争优势,而35%则认为欧洲企业的优势更明显。
不过,在品牌认知方面中国本土企业要赶上外商企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526家受访企业中69%表示欧洲企业优势明显,仅12%认为中国本土POEs优势更大。
调查报告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内需消费减少也使得竞争环境更加严峻。
31个省市,31种监管要求
调查发现,2013年在华外企仍然面临着市场准入方面的挑战,比如监管审查越来越严格,对上市申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报告称:“从欧洲企业的观点来看,监管环境已经成为了中国市场的一大劣势。今年,市场准入被列为在华经营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监管障碍,这说明中国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
超过75%的受访企业将“法制”和“决策透明”列为主要障碍,68%则抱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呼吁减少垄断。
报告指出:“监管报告、指南等行政问题也被视为限制在华欧洲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地域广阔,行政辖区众多,各地的监管法规又不统一,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作为代表在华跨国药企的贸易团体,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常务董事Joseph Cho表示,各地政府不停调整政策给制药企业的日常运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Cho之前曾在接受《亚洲制药新闻》(PharmAsia News)的采访时说:“为了控制医疗成本,各地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新的措施,有的其实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
比如,最近广东省提出的药品招标方案就引来了当地制药行业的强烈不满,因而可能会进一步修订,新方案的实施时间也可能会推迟。
撰写这份调查报告的作者强调道,各地政府在落实法律法规时的自由裁量被欧洲企业视为最大的障碍,反映了监管处理的不平等。
此外,停滞的监管环境也令企业的在华经营更为吃力,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
报告称,由于政策制定不一致,政策执行中的自由裁量,加之中国政府有意培养自己的民族产业,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欧洲企业的商业机会流失。
制药和医疗保健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68%的受访企业表示其错失了很多商业机会。与此同时,受访企业也表示对未来中国能改革形成公平的商业环境持不乐观态度。
中国欧盟商会称:“中国需要迅速做出切实有益的改变,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缓解成本上涨的压力,释放更多的市场机会,并建立一个以公平竞争为核心的高效、健全的商业环境。”
人才战愈演愈烈
外企执行官也将人力成本攀升列为威胁其在华业务运营和拓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将近2/3的受访企业都将人力成本以及合格人才短缺视为未来其在华业务将面临的最大挑战。
事实上,62%的受访企业都认为人才大战将来只会愈演愈烈。报告称,其潜在原因是一方面外国管理人员在中国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差,这使得很多人不愿搬迁到中国,另一方面本土人才对于薪酬和职业发展也有着不同的期望。
在500家在华经营的受访欧洲企业中,72%将居住环境列为影响其留住或聘请外国人才到中国工作的三大挑战之一,54%将薪酬福利列为其留住本土员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将近1/3的受访企业将人才流向竞争对手视为其外派人员的主要挑战,而2012年只有17%的受访企业认同这一观点。
在3月份召开的中国医疗健康投资者会议上,赛诺菲(Sanofi)亚洲区高级副总裁Jean-Luc Lowinski称,此外,在中国职业发展的步伐也与美国和欧洲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员工希望发展得更快,要满足这一需求就必须提前制定好计划。
中国市场仍然重要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对于外商企业而言中国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其对于制药行业的意义也越来越大。事实上,93%的制药企业都表示在其战略规划中中国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只有79%的食品饮料企业和70%的金融服务企业认同这一观点。
显然,在这些企业的全球收入分成中中国市场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超过1/4的受访企业表示其25%或以上的全球收入都来自中国,45%的企业表示其10%以上的全球收入来自中国。
例如,拜耳(Bayer AG)医疗保健部门今年第一季度新兴市场的增长率约为9.1%,达到了14.78亿欧元,其中中国市场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拜耳将中国称为“绝对增长最强”的市场。
诺华(Novartis AG)今年第一季度的在华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1%,从而帮助了其整个新兴市场的增长率达到9%,总销售额达到35亿美元,净销售额增长25% ("Emerging Markets Earnings Roundup: Novartis, Eli Lilly (Part 4)" — PharmAsia News, May 3, 2013 6:22 PM GMT)。
推动这一强势增长的是“In China, For China”的战略,该战略瞄准了中国不断扩大的内需消费。实际上,75%的受访企业都有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生产计划,68%的受访企业都将内需消费列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投入并适应
中国市场的持续增长促使欧洲企业继续投入并适应中国市场。在2012年的调查中22%的受访企业称考虑将现有或计划中的投资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其他市场,而今年这一比例降至10%。
报告指出,面对来自本土企业的激烈竞争,跨国企业加大了在市场营销和销售方面的投入。企业纷纷计划在其传统优势领域加大投入以保持其相对于本土竞争企业的优势,69%的受访企业将市场营销和销售投入列为其在华发展的重点。
诺和诺德(Novo Nordisk AS)大中华区总裁Ron Christie在3月份的一次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已经将其在华销售人员的总数扩大到了2,300人,并且也开始招募年轻员工以及来自其他行业的人才,而不是挖其他制药企业的销售代表("Ahead Of The Curve: China To Become Second-Largest Market For Novo Nordisk" — PharmAsia News, Mar. 5, 2013 9:06 PM GMT)。
调查报告称:“只要中国仍然是全球收入产生的支柱,企业的全球战略必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并投入中国市场。”
不过,这份报告也指出,由于中国市场的增长力有所下降,员工薪水也在不断攀升,因此改革迫在眉睫。
“只有推行期盼已久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能缓解成本上涨的压力,才能释放更多的市场机会,并建立起一个健全的、高效的商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