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药促会 2011/8/17
8月6日,大连香洲花园酒店槐花厅里传来热烈的讨论声音,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医药对话——医师与临床药师对用药方案进行点评讨论。这是国内首次药师和医师面对面的就具体用药进行对话,中国药促会通过全国500余名医师、药师聚会“大连 第二届中国医院药学论坛”平台,为医师和药师提供了难得的“碰撞”机会,这也正是中国药促会始终致力于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力体现。
对话:心脑血管病用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霍勇主持分论坛并作报告
“第二届中国医院药学论坛”的分论坛之一,是“心脑血管病医师与药师的医药对话”。
针对患者的具体用药指导,是医师和药师在其执业活动过程中交融的主要体现。与会代表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董可辉教授作的“脑血管病联合用药的复杂病例分析”报告和刘兆平主任作的“心血管疾病复杂用药病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合并肾衰”报告中的具体用药案例进行了讨论。
董可辉教授提供的病例是一个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治疗中一个问题就是“是否适合用降压药物治疗”。他当时提出不适用降血压,理由是:降压药的使用要对病人进行分层(或者分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董可辉教授作报告
两位药学教授对此进行了点评。天坛医院药剂科主任赵志刚作如下点评:第一,尽管目前各研究机构对PPI和氯吡格雷相互作用观点并不一致,结论尚不明确;为安全起见,如果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要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建议尽量不要选用奥美拉唑,而是选用泮托拉唑。第二,护士配制泮托拉唑要格外注意,须先用氯化钠注射液溶解瓶中粉末,然后再加到输液中,输液中勿添加其他药品,而且需要现用现配。第三,注意药品剂量问题,同时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曾繁典教授说:“针对病例的复杂用药,需要在这些不同差异当中寻找基本规律。然后针对不同层次使用不同的药物。这样就很好地将治疗原则的共性规律和个性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药理学教授曾繁典、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主任赵志刚等临床药学专家在对话现场。
刘兆平介绍的案例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合并肾衰的心脑血管病患。他提出的一个疑惑是:病人用药十分复杂,然而一些药物(尤其是新药)信息无法查询获知,使得临床医生在具体用药时很难准确把握用药。针对上述问题,赵志刚教授指出:“国内数据的缺乏是最大的障碍。”赵教授也正联合国内外力量开发名称为“药学工具网”的网站,但其仍需2-3年时间才能得以完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兆平教授作报告
“临床药师和临床医师关注点不一样,药师更熟悉药物本身的特性,更熟悉药物之间相互的作用;临床医生更熟悉临床指南。双方在一起讨论问题,从指南到药物本身当中取长补短,为患者带来更加合理、安全的用药方式。”王拥军教授如此精辟地总结两者的交融。
医师和药师对话 会场
与会青年代表的踊跃提问,使得交流分外活跃。有神经科的临床药师提问:脑梗愈后来复查的患者,是否可以停药?还有医生提问:有的心绞痛剧烈的心血管病人有呕吐反应,用药过程中,口服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吃下去就吐出来了,是否可以研制成粉末状服用?……医药专家们一一进行了解答。
共话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翟所迪主持分论坛并作报告
分论坛之二,是“抗生素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把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冯婉玉主任开门见山地说。
如何用好抗生素这把双刃剑,是医师和药师面临的共同难题。诚如卫生部医政司官员马旭东所说:“没有临床药师的帮助,没有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将举步维艰。” 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是医师和药师共同的职责。2011年IDSA发表最新评论:“现在不是讨论耐药问题的时刻了,立即采取行动变得刻不容缓”。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刘皋林作报告
北京医院药剂科主任胡欣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刘皋林主任说:“人类研发新抗菌药物的步伐远远跟不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只有完善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才是我们最聪明的做法。
然而转变思维,仅有人员也是不够的,只有借助辅助工具才能使得这种管理事半功倍。信息化工具能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科研机构甚至每一个患者联系起来。北京医院药剂科胡欣主任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地位和应用》的报告中说,在发达国家,合理用药信息化产品已经成为临床专业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值得我国学习并借鉴。依靠制度安排将医师和药师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制度创新,采用先进适宜的工具就是名副其实的管理创新,加强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这两种创新缺一不可。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冯婉玉主任作报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李玉珍主任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翟所迪,则从“左氧氟沙星一天一次给药和每天多次给药方案的评价”、“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剂量调整的循证研究”等入手,论述了抗感染治疗中药师的作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李玉珍主任在其“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风险管理”的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两点:第一,不能仅仅把监控抗菌药物的眼光盯在医疗机构这个环节;第二,我们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不是束手无策的。毫无疑问,进行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风险管理本身就是规避风险的方式。
医药联手 理想照进现实
医师和药师都是医疗卫生机构中最重要的生力军,本来都是同一屋檐下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在教育程度和规模数量等方面的客观差距,药师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医师。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长期进程中,药师队伍的地位也相对较低,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过去,医师凭借“占据”临床一线的天然优势和工作职责业务范围本身,几乎完全主导临床治疗和药物使用,而具备专业药学知识的药学人员只能“偏居”在医疗机构那不大的药房里,主要从事药品调剂工作。北京地坛医院药剂科的邓培媛教授原本是一名在临床一线的医师,后来由于身体原因被调到药剂科工作。在此期间,她多次发表有关肝病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文章,也逐渐奠定了其在此领域的地位。“尽管有了近二十年临床的医疗经验,但是到了药学领域,我还是需要恶补药学知识。”她深有体会地说。然而邓教授的例子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医师或者药师是没有机会也不愿意主动去了解对方工作内容的。
但是,关乎患者利益的“医疗质量”,其实是医、药、护理的一个综合。因此,医师和药师不能“井水不犯河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曾繁典说:“第二届中国医院药学论坛采取这样的形式,使得临床大夫和药学工作者坐在一起讨论病例是好事情。我在工作当中经常碰到一些困惑,我们临床医师和药师缺乏一个平台可以进行交流。”
现实与理想总是有距离的。现实中的治疗要比假定的理想状态复杂许多。专家指出,复杂合并症,用药种类多,相互作用复杂,需要考虑疾病以及疾病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根据证据以及患者的临床情况调整用药。而药师不能只管药不管病。当医师和药师联手,发挥协同作用之时,才能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走向医疗机构、医师、药师和患者多方的“共赢”。(中国药促会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