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通知公告协会活动国际交流投资大会品牌评选其他会议
专访梁颕宇——顶级VC如何看待中国医药创新发展趋势
投资大会 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 2023.04.12 2041

在近些年中国医药创新产业迈上了新台阶的同时,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同质化竞争”等现象的凸显暴露出创新水平的不足,同时叠加创新药上市后的盈利无法达到预期,引发市场情绪恐慌,出现大规模破发、估值回调等现象。中国医药创新产业开始从“规模化”向“提质增效”演进,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关键期。2023投资与产业的新趋势如何?源头创新的能力如何提升?医药创新企业如何进一步稳健发展?在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以下简称“药促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期间,药促会医药创新投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接受采访并发表相关观点。

10-1.jpg

启明创投被誉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最顶尖的创投公司之一,梁颕宇也多次入选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并曾获得数个国际奖项。

顶级VC研判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梁颕宇指出,近两年医药健康领域整体投资节奏放缓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市场没钱”,更多是投资决策的逐步谨慎导致市场呈现“持币观望”状态。随着底层技术的持续突破与产业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正在为整个医疗健康市场带来新机会,尤其在新药研发、器械诊断服务、数字疗法、免疫等领域依然存在大量机会。并且伴随市场的回调与后疫情时代下医疗需求的恢复,2023年初以来市场的信心和投资者的出手节奏均有所增强。在近15个月中,启明创投所投的企业中有接近80家医疗健康企业在价格比较合理的情况下完成进一步融资,基本上均为溢价融资。从趋势上而言,医疗健康产业的整体投融资将迈入“稳健增长”的新阶段。梁颕宇表示,在政策的引导与市场端的压力下,中国医药创新企业自身也开始探索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首先是创新靶点的竞争逐步前移,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从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靶点转向于能够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的潜力靶点;其次国产企业对于适应症逐步构建差异化研发格局,在肿瘤等高研发热度领域之外,开始涉及之前被市场忽略的疾病领域,如慢性疾病、传染病、妇科疾病等;国产企业同样在探索建立技术平台的差异化,如利用AI技术完成靶点发现、实验室自动化等医疗创新领域与其他科技领域的跨界协同合作新模式。同时投资机构的投资阶段也在逐步前移,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都愿意投早、投小、投“真”创新,以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主的早期项目,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从整体而言,中国医药创新产业开始从“规模化”向“提质增效”演进,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关键期。

源头创新的不足制约医药创新企业进一步高速发展

在医药创新产业发展新形势下,投资机构对于企业模式的可行性、产品竞争的壁垒、未来盈利的确定性等方面同样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和预期。所以在当下寻求进一步融资的企业,需要提高其内在的价值与竞争力,首先需要用技术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即加强源头创新能力。然而产业的源头创新在当下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我国的基础研究的整体能力依然有待提升,在高水平人才与顶尖研究机构水平上相较于国际第一梯队依然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水平较低,梁颕宇表示造成该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缺乏成果转化的动力;其次当前医药领域的技术交易市场依然不够成熟;同时科研界与产业界之间缺乏融合的桥梁。

图1 制约专利转移转化的因素

10-2.png

数据来源:《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梁颕宇认为需要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渠道的研发经费投入体制与原始创新研究激励体制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同时需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促进基础研究转化,对此梁颕宇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建议推进科技发明成果所有权改革,对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以及收益问题,通过出台相关的指导办法予以明确;第二,建议提升高水平、国际化科研人才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配套支持,解决其后顾之忧。由此真正做到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医药投资新形势下的企业发展战略建议

随着国产医药创新逐步从“Fast follow”转向基础研发驱动的新模式,创新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属性在国内愈发凸显,针对于此梁颕宇对医药创新企业的发展从投资人的角度对Biotech企业给出三点建议。第一,需要做好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准备,至少要在未来几年内保持良好的现金流;第二,建议Biotech企业进一步完成资源的高效配置,去掉重复性高、创新性低的研发管线,全力推动临床最急需、市场价值最高的产品管线;第三,在中国创新产业环境比较完善的当下,并非每家Biotech企业都需要建立生产基地和厂房,建议在产业链上下游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以提高研发效率,加速商业化进程。尽快得到创新回报,并反哺创新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对于已经获得创新回报的Biopharma企业,梁颕宇建议其加大研发管线与创新人才的储备,在核心范围内进行更多的探索。同时打开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布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积累力量。

(作者系中国药促会政策研究中心 张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