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庄一强锐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医改专题 2015-06-09 3174
 

来源:健康界/高巍    2015-06-09


20155月底举办的健康界峰会上,刚刚卸任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的庄一强,以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出席现场,并在强生公司所赞助的新常态下医疗技术与服务的管理完善与创新论坛上,向与会的医工管理者们解读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不久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新的卫生规划纲要分为规划背景、目标和原则、总体布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队伍、功能整合与分工协作、实施保障与监督评价等七大部分。庄一强将该规划的核心目标和内容概括为两点:一是调整结构;二是进行系统整合,促进均衡发展。调整的主要是大医院资源,使其不再过强地占有市场;需要均衡发展的是功能和资源配置合理的三级医疗体系。

在庄一强看来,此轮规划有一个显著的长处,就是提出很多具体而易于评价的量化指标。

以衡量住院服务能力的千人口床位这一指标来看,20132020年的目标是从4.55张增长到6张,增长率32%。这一指标所衡量的对象包括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医院部分又包括公立医院社会办医院两大类。其中,指标的增长主要由医院来完成,增长目标是从3.56张升至4.8张。而这种增长又将主要靠社会办医院来完成,增长目标是从0.52张升至1.5张,增长率188%。而公立医院的增长目标是从3.04张升至3.3张,增长率仅为8%。换言之,在2020年的所有医院类机构中,社会办医院的住院服务能力应该占到接近三分之一的份额。

然而,社会办医院的资源在省、市、县三级医疗体系中的分布,这份规划中并没有相关数据能体现出政府的意图和倾向性——公立医院在县办这一层级的床位增长目标是从1.26张到1.8张,增长率43%,也算可观,似乎在床位资源的下沉方面,政府仍有意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在除医院之外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部分,增长目标是从0.99床到1.2床,增长率21%,显然,这一层级目前以社区和乡镇卫生院(诊所)为主体的组成,或者未来会有所增长的全科医生集团的组成,都不会成为住院服务增长的主体。

相对于床位资源的下沉而言,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仍是人力资源的下沉。不过,规划纲要虽制定了每千人口的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的数量等总量指标,但并没有这些人员在三级医疗体系中如何分布的结构性指标。值得提到的是,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这一指标,其总量增长指标是从1.07人升至2人,几乎翻一番,远高于上述三类卫生人员的增长目标。而且,正如庄一强所指出的,这一指标也是整个规划纲要中唯一的约束性指标,其他均为指导性指标。指导性,就是做也行,不做也行。庄一强强调,这体现了政府强化基层医疗实力的迫切心态。

谈到全科医生的增长目标,庄一强也道出自己的担忧,据他的测算发现,每年全科医学毕业生的增加并不足以保证全科医生数量在2020年目标的实现。而如果政府大量培训医士或村医作为全科医生,又可能换汤不换药,导致整个基层医疗的水平仍然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其次,庄一强也对医护比和床护比的增长指标表示一些异议。他认为,相对于全球平均1:3,甚至是1:5的医护比,中国的医护比为1:1,护士数量的差距实在过于离谱,即使医护比按规划在2020年达到1:1.25,护士仍会不敷使用。医生说一句话,护士可能得向病人解释十句,但目前,中国的护士没有时间作解释。而护士数量不足,医患关系不可能得到彻底的扭转。在庄一强看来,护理服务收费太低,难以为医院创收,是导致以趋利为目标的医院院长们不愿多招护士的主要原因。

庄一强还指出,从三级医疗体系到医护人力配比等种种结构缺失,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医院的趋利性。而背后的根源在于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给政策不给钱的政府卫生事业发展方针。换言之,就是政府不再承担医院发展所需的主要投入,而是给予医院靠药品差价补贴发展资金不足的政策资源。这固然激励了医院创收的积极性,医院的各种硬件资源也得到了强化,但这种重大政策所导致的结果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目前,中国医改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在于,政府正在拿走曾经赋予医院的政策资源,但钱该怎么补却还没有彻底明确。庄一强的建议是,对政府制定的重大公共政策,一定要进行评估,而这种评估不应该由政府自身来进行,也不应该由政府所聘请的机构和个人进行,而应该由一个第三方来评估,最好是一个国际性的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