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03-14
除了展望医联体(医疗联合体的简称),全国两会迄今,有关公立医院的改革讨论陷入了沉寂。
记者经过多天的采访发现,关于公立医院的改革大致有这样两种倾向:一个是真如众人所言,关于公立医院下一步如何改尚没有思路;另一个是很多人恐怕已隐隐约约意识到,改革继续深入恐怕除了彻底的体制机制变革或已别无他法。
当然,医联体传递出的资源下沉、加强基层的愿景固然令人向往。但能否真如期待中的那样倒逼相关体制改革,为公立医院改革铺路?目前看,困难重重之下,医联体本身的发展前景也并不那么乐观。
医改专家指出,医保在目前的改革中作用明显。但医保的管理简单、粗放,难以做到科学精细化管理。在未来的改革中,医保的管理也需要实行管办分开,引入专业的力量管理,引导公立医院从追求利润转向控制成本。
除医保管办分开改革外,还有公立医院改革涉及到的人事制度改革、价格机制改革等等。但新医改启动至今,诸多改革措施成效并不明显,成为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的羁绊。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2013年将重点推行医联体。医联体的理想作用,纵然是推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但实际其还有另一层含义。在2013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就指出,希望通过医联体的建设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相关部门完善管理、补偿、运行、监管等配套政策。
医联体在一些地方已有过尝试。“一般来讲,医联体可以分成两类:松散型和紧密型。松散型,医疗机构各自独立;紧密型,则各医疗机构实行统一管理。”松散型的医联体中,各自独立的医疗机构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往往很难协调。但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则要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主管单位、价格制定标准、医保支付水平、医务人员编制等等问题,都是医联体实现纵向管理的障碍。
马晓伟提出通过医联体的建设,倒逼这些障碍的改革。但是,这些障碍本身就掣肘医联体的发展。进退两难的医联体,看上去有些前途未卜。实际上,医联体的现状恰恰也折射了公立医院改革处境:在体制机制诸多掣肘中,艰难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