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2012-01-06
日前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就医改工作接受人民日报采访。
报销水平逐步提高,医疗费用控制增长
——2012年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年人均补助提高到240元,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普遍可达到70%
医疗救助制度是困难群众看病就医的“兜底网”,将来要加大救助资金投入,提高大病救助能力。日前公布的《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率要从2010年的43%提升到70%,力争年均增长率稳定在27%;将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成员等特殊困难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降低或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
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制度的管理体制将加快统筹,整合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要让老百姓“报得多、报得快”,推行医疗费用即时结算、“一卡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提高医保统筹层次。
记者:世界银行专家张硕认为,医保对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有很好的作用。当前医疗费用增长较快,我国是否会在这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孙志刚:如今,医药技术不断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医疗费用成本持续攀升,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挑战。
控制医疗费用增长,要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推行总额预付制、按病种付费等改革。通过医保杠杆引导群众小病到基层,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
医保是医院医疗服务的主要补偿渠道之一,应发挥其作用,分解评价指标,监管医疗服务、医务人员服务行为,实现对医疗费用的控制。
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实施范围
——在所有村卫生室、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稳定基本药物价格,统筹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
记者:基本药物的价格比改革前下降约30%,这一成果能不能惠及更多人群?会不会扩展到非基本药物?
孙志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医改提出的一项全新的制度,建立这项制度是为了保证基本药物及时足额、保质保量供应和合理使用,改革医疗机构“以药补医”机制,把虚高的药价降下来,达到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负担的目的。同时,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实施范围,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各项补助和支持政策,将非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实施范围,巩固并扩大这一实惠。
由于新的公益性惠民机制才能延续这一实惠,因此,我们将继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药价是改革中绕不过去的一道槛,必须统筹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让药品回归合理价位。围绕破除以药养医,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采购、定价、使用、监管等环节改革,建立健康的行业竞争机制,压缩流通环节和流通成本,重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公立医院改革关键是破除“以药补医”
——明确政府办医的目的和职责,完善补偿机制;突出县级医院改革,今后大病基本不用出县
记者: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有缓解,在城市里的公立医院看病,何时也能如此幸福?
孙志刚:两年多来,中央投资471.5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其中县级中医院158所)、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38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万多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支持建设范围和资金投入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已基本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乡乡都有卫生院、每个县都有达标县级医院、每个社区有卫生服务中心的目标。加上基层实施的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人们实现就近看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基层已有缓解。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是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所有制性质都是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只不过在建设规模、服务功能上与城市大医院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看,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已经从基层开始启动,“十二五”期间要向大中城市拓展延伸,届时改革成果将向大城市扩展。这也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路径的安排。
改革公立医院,是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重要途径。改革公立医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明确政府办医的目的和职责,破除以药养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其中,破除以药补医是关键环节,是改革的切入点,也是确保公立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的必然要求。
要分层次推进,在继续推进试点城市改革的同时,把县级医院改革摆到突出位置;要统筹兼顾,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全面推广惠民便民措施,使人民群众尽快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同时,要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记者:对于老百姓来说,县级医院的改革,会给看病就医带来什么变化?
孙志刚:县级医院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又是连接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桥梁和纽带。“十二五”期间将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这既是对公立医院改革认识的深化,也是巩固基层医改成果的客观需要。
县级医院改革,要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采购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根据2010年卫生统计年鉴,县医院有9200多家,占全国医院总数的45.5%,覆盖了全国9亿人口,其中政府办公立县级医院有5410多家。也就是说,县级医院改革后,约80%的人口将留在县里看病,大大缓解大医院“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对于老百姓来说,意味着可以在基层看小病、县里看大病,花的钱更少,报销更多,实惠更多。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事业,特别是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人人病有所医的目标,任重道远。今后几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医改面临的难题更多。全社会应该形成共识,努力探索出这个世界性难题中国式的解决办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