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北大清华办医记 探路非营利性医院新模式
医改专题 2014-12-02 3989
  

来源:21世纪医药经济报道    2014-12-2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128日的开业,在运营管理中,将会借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模式。按照清华长庚医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董家鸿所言,医院将建立医管分工合治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在清华长庚医院东北方向大约20公里的地方,京城北部地区另一家顶级医疗机构北大国际医院将于125日正式开业。与清华长庚医院侧重医院管理体制的创新不同,北大国际医院则是在办医体制上试图探索混合所有制。医院由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共同筹建。

从体量上,两家医院的床位都在1500张以上,是标准的大型综合医院。而从性质上,两家医院则都是非营利性,并主要按照政府定价的大红本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新医改启动以来,政府一直坚持鼓励非营利医疗机构的发展,并且为举办主体提供了相较营利性医疗机构更为优惠的政策。但就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而言,谁来举办、如何管理、如何发展,都面临着比营利性医疗机构,甚至比公立医院更多的难题。

从全球范围看,大多数顶级医疗机构都是非营利性质,包括台湾长庚纪念医院。但非营利医疗机构在我国的发展,却一直突破不大。

来自清华和北大的两家体制完全不同但同为非营利的医疗机构,在经历了十余年漫长而艰辛的筹建历程之后,在一周之内相继开业。对于如何办起一家全新的大型非营利综合医院,两家医院也将各自开始探索的历程。

清华北京共建公立医院、北大探索混合所有制

今年7月份,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医管局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清华长庚医院将由北京市医管局举办,与清华大学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市医院管理局代表北京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纳入市属医院序列进行管理。

据北京市医管局局长封国生介绍,按照共建协议,在资产管理上,清华大学前期投资的医院资产,一次性划转到北京市,由市医院管理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在人事管理上,市医院管理局负责医院的岗位设置管理,清华大学负责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

原本颇具社会资本办医色彩的清华长庚医院,在共建协议签订后,实际上已成为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共管的综合型公立医院。与此不同的是,北大国际医院则是由社会资本参与举办的非营利综合型医院。

北大国际医院的筹建同样起于本世纪初。2003年,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共同成立北大国际医院集团(后更名为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并着手筹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项目。

北大国际医院由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全资持有,而在集团中,北京大学持股30%,方正集团则持股70%。这也意味着,与清华长庚医院最终成为公立医院不同,北大国际医院在办医体制上形成了目前颇具前沿性质的混合所有制。

清华借鉴长庚模式、北大构建产业链模式

成为公立医院后,清华长庚医院探索创新主要是在医院管理方面借鉴和发展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模式,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由北京医管局和清华大学共同组建医院理事会、医院管理团队和监事会,分别负责医院决策、经营管理和监督等事项。

医院运营管理参考台湾长庚医院集团的医管分治模式,由医院理事会选聘院长和总执行长组成医院管理层,负责医院日常的医疗和行政运营。清华大学副秘书长王志华将这种医管分工合治的模式描述为“A型结构,即医疗专业人员与管理专业人员分工合治的双轮驱动机制。

实际上,随着越来越多管理经验的引入,这种医管分治模式已有不少医院采用,尤其是在社会资本举办的医院。不过,清华长庚医院是北京首家尝试这种模式的市属三甲医院。而清华长庚医院所做的更大一项突破则是实行Attending制度。

Attending制度通常也译作主治医师负责制,即由一名Attending、一名Fellow和一至二名住院医生组成医疗团队,负责病人医疗事件的全过程。在这个团队中,Attending处于核心地位,职责则包括完成医疗任务、科研任务、教学任务,例如医学院学生教学和本院年轻医生的培养。

北大国际医院则是由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全资持有的混合所有制非营利性医院。北大医疗产业集团需要探索出基于非营利性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北大国际医院院长王杉把北大医疗产业集团的模式总结为产业链经营。

北大医疗产业集团自2003年成立以来,先后收购了西南合成、大新药业等公司,并成立医药研究院等。据王杉介绍,目前的产业链已不仅包括药品、器械,还包括健康管理、健康保险 ,未来还将基于北大国际医院建设医院管理平台,为医院提供更多服务。

总体而言,北大医疗产业集团以自建、并购、托管医疗机构为核心,形成了包括医药、设备、信息化、管理咨询等在内的对医疗机构全方位服务的模块,以及包括健康管理、康复中心、养老中心等在内的对个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块。

举办非营利性医院的挑战

以清华和北大的实力和资源配置,两家医院的探索势必在中国医疗历史中留下重要一笔。但即便如此,两家医院过去整个筹建过程也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十几年。至今,困难也并没有结束。

对于已经正式开业的清华长庚医院,眼下一个让医院十分纠结的问题是何时能够纳入北京医保。

目前,北京地区的医保覆盖率已经超过90%。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没有医保会影响患者的就诊量,而这反过来也会影响医院的数据。

为了打破这个循环,清华长庚医院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垫付返还,即社保部门给予医院医保接口,但考察期内由医院垫付医保费用,考察合格后,社保部门再将费用返还;另一种是强监管式,即社保部门直接给予医院定点资格,同时随时核查。

对医保资质的渴望,实际上背后反映出来新建医院对于如何吸引患者就医的焦虑。尽管整个医疗市场中,医疗资源供不应求,但医院想开业就有患者也绝非易事。而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作为社会资本参与筹建的非营利医院,北大国际医院的建设历程对当下推动社会资本办医则更具参考意义。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