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康界 2014年11月28日
中国人民大学医药卫生行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徐东:
不要太关注发改委的药价改革了,医保政策改革才颠覆产业
比方说,新农合一开始时的设计是用于保大病的,所以用于住院报销。但事实上,新农合那点钱保不了大病,于是又引入了商业公司做了大病医保。那么,在保大病已经有大病医保来承担之后,新农合是不是就该转向保小病、保基本?如果是,那么报销的重心就会从住院转向门诊,那么中药注射剂、药店、小诊所就会江河日下,低价大批模式解体…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 于明德:
目前中国招标相关政策多于牛毛,稀奇古怪
现在的招标环境,比之前两三年有进步,尤其要比饱受诟病的“安徽模式”好很多,但是政府包办的统一招标,是不甚合理的政策,这是我们感受到最为难受和困惑的医药政策,因为招标的主体根本没有厘清楚,招标办不是招标主体,却行使招标的权利,出现了这么多招标文件。全国没有一个人能把各省的招标讲清楚,招标政策太多了,而且稀奇古怪的招标文件,让人啼笑皆非的规定都出来了。甚至现在还有创造,说要到招标,我先招经济标,然后再评定质量如何。在中央三令五申招标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还出现如此偏差大的政策,这是有问题的。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钟东波:
医改给药品结构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新医改以来,我们医药行业除了在宏观方面,直接需求有所增加以外,供给也带来了需求的增加。而在微观领域,产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例如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高价药与低价药,老年人和儿童用药,门诊住院药物,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相关药物,这些都是医改带来的用药结构区分。对于企业而言,我们应该学会分析政策,分析用药结构变化,这对我们企业的战略规划大有裨益。从企业组织结构方面来看,新医改也推动了行业的整合加速,集中度的提高。
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秘书长/科贝源董事长 程增江:
仿制药研发体系的竞争
据程增江推测,按照目前的状况,一个6类化药至少要16年才能获批,一个3.1类化药至少需要14年才能获批。而且,从2010至2013年,发放的生产批件逐年明显下降,越往后审批速度会越慢。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审批周期已经变成令痛苦的“羁押期”。
如此环境下,仿制药开发如何继续?在程增江看来,迈四方步的审评模式会变,但不会很快,而药企品种需求会更越来越强烈,但仿制药的竞争将不再是低门槛的竞争,更是研发体系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