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药魔方 2016-01-27
湖南养天和大药房集团有限公司法人兼董事长李能李能1月26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起诉CFDA。控诉CFDA与阿里健康在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推行上存在所谓的权力寻租、利益不清等问题,将CFDA瞬间置于舆论漩涡。压抑已久的制药行业似乎也从这一突发事件中找到了情绪宣泄的突破口,纷纷以“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发表各种见解。
药店打官司为何如此高调?
养天和“为药店出头”的勇猛行为似乎赢得了某些群体的一致叫好。我们细想之下,法律的问题可以按程序去解决,高调地召开发布会,给人感觉炒作的意味甚浓,甚至超越了诉讼本身。
CFDA在1月26日当晚则发布了一则标题为“关于陕西广联药业有限公司等7家药品经营企业购销非法回收药品的通告(2016年第13号)”的公告,以此作为对养天和诉讼的回应。CFDA用“电子监管码获得的药品流向数据+飞行检查结果”的铁证曝光了7家药品经营企业在药品流通过程中的严重违法行为,无疑给了养天和一记干脆响亮的耳光。
电子监管码触痛了谁?
电子监管码在推行之初也伴随争议,制药生产企业的抵触更多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药品生产、流通信息泄露。但是以药店为代表的药品流通终端也对电子监管码表示强烈抗议,这背后就有太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随着药品电子监管码的强制推行,监管部门实现了对药品从生产、批发、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实时监控,有效杜绝了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流通环节。从CFDA公布的7家违法企业主体的实际操作手法来看,购销回收药品的违法行为也被电子监管码监测一一录下。
由此可见,电子监管码的强制推行直接让之前药品流通中的各种乱象无法隐匿,很多人的既得利益也因此直接受损。不喜欢透明化的群体,当然希望保留自己玩的空间,抵触也自然凶猛。
电子监管码如何用更有利?
对药品实行电子监管是制药行业数据化之必然,符合国家的数据化战略,在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方面也发挥了有利作用。强制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并非CFDA独创,香港、欧洲有些国家都强制要求药品赋码。不过仅仅把电子监管码的作用定位在打击药品流通环节的违法乱象未免太过局限。
药品电子监管码的创立初衷在于跟踪每一盒药品从出厂到消费整个过程的流向,电子监管码推行过程中产生的制药行业大数据不仅为国家管理整个医药市场提供数据支撑,还可以帮助制药企业进行渠道和终端管理,调整药品市场策略,对整个制药工业的发展都大为有利。
制药企业的痛点在哪?
药品电子监管码可以有效记录药品流通全过程,帮助企业了解产品在全国各省的分销情况、药品购进数量及终端的变化、渠道的流通效率(比如药品在哪些省份滞销),掌握库存是否合理,分析某产品全国或某个省份的商业数量及比重,这些都是制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但是,到目前为止,药品流向数据尚未向制药企业自身开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与贡献,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毕竟,制药企业参与电子监管码的实施工作,确实会额外增加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
如果自家的监管码数据能够向制药企业开放,势必会大幅提升制药企业的渠道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并且,掌握了自家药品流通数据的制药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渠道与终端,提高对药品商业流通公司的话语权。如此情形之下,处于中间环节的流通企业,其操作空间势必会受到影响,抵触电子监管码也是理所当然。
对国家而言,当前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规范行业数据使用权限和方式以及如何保障电子监管码推行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问题,比如哪些数据可以免费自由获取,如何通过监管严格保护患者数据不被外泄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呼吁国家加快向企业开放的步4伐,更好地指导行业。
此外,电子监管码目前在药品流通环节中的覆盖还不完整,特别是一些药品流量巨大的大型医院还不服从监管,应由国家出面协调CFDA和卫计委的医药卫生管控工作,打通药品流通全链,才能形成更有价值的药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