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专利转化:中国医药创新的关键
产业资讯 财新网 2020-09-09 2845

在国家出台的最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随着ABC技术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广泛应 用,可将束之高阁的科技“陈果”真正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成果”,推动中国医药创新的“春天”真 正到来 。

文|宋瑞霖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会长、中国药科大学国家药 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

 2020春节前夕,新型冠状病毒席卷而来,让人 们保持一米外的社交距离。现已春暖花开,夏绿盎 然,但就全球而言,“疫情寒冬”似乎远未过去⋯⋯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后疫情时代”如何发 展经济成为重要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作为科技重要供给侧的高校和科研 院所,如何将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非常重要。 在国内疫情最为严峻的2月,国务院多个部委纷纷出台《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 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 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推进中央企业知 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并于5月进一步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 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试点实施方案》《2020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等具体措施和计划,直指科技转化。国家各大部委着力一点,如此紧锣密鼓地出台政策措施,还是 比较少见的。

医药成果转化之“痛” 

这次疫情防控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发展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医药产业一方面关乎人民群众的 生命健康,关系到国家医疗卫生战略安全;另一方面还是快速增长的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特点,需要专利保护刺激创新并平衡仿制 和公众利益。 

然而,与整体情况类似,我国的医药成果转化也不尽如人意。以国人引以为傲的青蒿素为 例。屠呦呦代表的“523项目”攻关小组率先发现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并于1977年以 “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发表论文,公布相关研究成果(青蒿素结构研 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3):142)。随后,法国赛诺菲 和瑞士诺华等国外企业通过与中国合作,开发出Coartem等复方青蒿素类产品,并通过世界卫 生组织药品预认证,经公立采购渠道进入国际市场。 

从科学角度看,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s)的确有良好的疟疾治疗效果,并挽 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实现诺贝 尔科学奖“零”的突破。但产业界人士曾对外表示,在约15亿美元的全球抗疟药及其衍生产品 市场中,中国制药厂商的市场份额不到1%,大多数中国本土企业只是原料青蒿的供应商。这 被业内视为“国内开花,国外摘果”(常蕾,杨月涵,高萍,姚倩.青蒿素:科研之得与商用之 憾. 北京商报.2019)。此外,在抗慢乙肝药物、抗阿尔茨海默症药物、单克隆抗体、抗生素等 20多个细分技术领域,也发现类似问题。药物研发从上游到下游,需经历临床前研究、临床申 请、临床研究、上市许可等阶段,时间长达十余年。沿着这条“药物创新价值链”从上游到下 游,以研发投入、论文数、专利数、引用数、专利许可/转让数、在研项目数、新药数等创新 指标分别计量,能非常清晰看出这种上下游倒挂、头重脚轻的问题。我们在医药诸多细分领域 中论文多、专利多,但没有一款中国产品在全球畅销药榜单中,中国成功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 产品也寥寥可数。

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 

据《2020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指出:就研发投入而言(按国内研发总支出GERD计 算),2017年中国4960亿美元,美国549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比分别为2.15% 和2.81%。在2017年全球2.2万亿美元的研发支出总额中,美国占25%,中国占23%,两国几 乎占据了全球研发投入的半壁江山。(National Science Board. 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20.)中国在科技论文数和专利总数上已蝉联全球首位多年,就专利合作条约 (PCT)专利申请数而言,也于2019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然而,就研究投入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收益来看,中国却非常低。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统计,中国2018年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仅56亿美元,美国高达1305亿美元,日 本、瑞士、新加坡、韩国分别为456亿、239亿、87亿、76亿美元(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19)。

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出,中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已成为位列旅行、运输之后的第三大服务贸易 逆差项目(国家外汇管理局.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20)。为什么我们大量投入、大量论 文、大量专利,却难以转化为创新产品,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 

以中国高校专利的市场转化为例。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中国高校在全球高校排行榜中位 次已显著提升。然而,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18年高校专利产业化率仅2.7%,而个人为 14.1%,科研单位为8.9%,企业为46%;从专利许可率和转化率看,高校仅1.8%和1.4%,低 于科研单位,低于个人,低于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局.2018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19)。同 时,高校还需不断支付高昂的专利维护费用。一方面市场需要技术,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另一 方面高校虽有大量科技成果,但难以商业化运用,转化为生产力。

早在2015年,中国就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并出台若干规定和 行动方案。这些举措为高校成果转化建立了激励制度:一方面松绑科研人员,允诺科研人员因 创业停薪留职,并保留岗位一段时间,若创业失败,可再回到科研岗位;另一方面提升了发明 人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比例到80%左右。在建立对科研人员激励制度的同时,更需要建立专利 转化技术,提升科研成果的商业转化率。


专利不同于论文,有实用性要求;也不同于商标,更具有技术性。专利数据具备技术、法 律、商业三方面属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Value)。据《世界知识产权指标2019》显示, 2018年全球专利申请总量高达332.63万件,平均每天产生近万件专利申请,专利数据容量 (Volume)和速度(Velocity)都非常高。专利数据还包含发明人、时间、引用、家族、权 利请求、描述、声明、序列表、图纸、化学式等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和图像数据,具有 多样性(Variety)。此外,专利需经发明、审查、公开、批准等多个环节,真实性 (Veracity)有保障,虚假申请将被无效。同时,专利数据公开,易于获得,具有较多结构化 信息,便于标准化及自动分析。在操作层面,数据驱动可应用于转化工作的关键环节“交易标 的识别与议价”,具体涉及专利技术扫描和专利价值评估两项关键技术。

专利技术扫描

专利技术扫描有助于在密集的“专利丛林”中凸显和识别高质量专利。技术方常四处寻找 买家,资本方苦寻技术,双方如何建立稳定可信的数据对接机制是成果转化的关键。

医药领域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此种现象更为明显,很多投资者看不懂技术,也难以判断技 术方的技术实力。常规办法是咨询相关领域专家,但个人局限、利益冲突、专家选择的代表性 和准确性以及相对高昂的费用给实际操作带来诸多困难。 

最新的专利格局(Patent Landscape)分析技术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优先报告条目 (PRISMA)基础上,发展出专利格局报告条目(RIPL)标准,并已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等上 百个技术细分领域开展了研究,客观展现了各领域的技术全貌。

为充分反应医药行业特点,专业人员在专利格局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药物技术空间表征 系统、种子技术分析系统、竞争情报挖掘方法及指数排名系统、专利许可智能分类器等,从技 术特征(技术集群、核心技术、边缘技术、交叉科技等),时间演化(里程碑、高峰期、平台 期、趋势等),空间布局(区位优势、智能定位、分工协作、溢出效应等),组织生态(竞争 者、合作者、领先者、跟随者等)角度综合分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方、资金方、服务方 提供技术情报、专利导航、专利预警,促进各方在信息完备的前提下精准对接,匹配潜在合作 伙伴,促进成果转移转化。通过专利格局技术开展细分领域技术全景扫描,可有效降低样本领 域信息不对称,为投资者和研发者等利益相关方搭建桥梁并提供足够的理论和数据支撑,辅助 科学决策。

专利价值评估

专利价值评估有助于缩小交易双方的价值预期。在技术交易中,卖方常希望卖出最高价, 买方希望最低价买入,双方价值预期差异越大,交易越难达成。因此,技术标的的价值评估非 常关键,当前在实践中广泛使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这些会计评估方 法主要适用于有形资产评估,而技术标的通常包含专利、专利组合、技术秘密等,是典型的无 形资产,在预期收益、市场等价物、成本收益关系等方面用传统方法都难以测算,评估机构常 常根据经验主观判断。这种评估方法的主观性常会导致买卖双方各执一价,交易难以达成。

近年来,随着技术交易历史数据的积累,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和云计算 (Cloud)(下称“ABC”)技术迅速发展,会计核算智能化发展,国际上已逐步开始参考基 于数据的客观的技术评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历史交易数据、训练模拟、对标参照并经过实证 检验,可为交易双方提供相对客观的技术交易标的评估结果,是对传统会计评估方法的重要补 充,有利于缩小交易双方的价值预期,促成交易,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Ocean Tomo公司推出的OT300专利指数就是很好的例子。有研究者曾运用多种方法,将技术因素、 商业因素、法律因素转化为客观的定量指标,构建“技术为核、商业为器、法律为盾”的药物 特有的专利评价模型,可为实践中的药物技术交易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估结果,促成交易。 

结语

综上分析,数据驱动在技术扫描与价值评估中的两项应用能有效帮助科技转化双方“找到 标的物”并“谈妥成交价”。我们相信,在国家出台的最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引导和支 持下,随着ABC技术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广泛应用,可将束之高阁的科技“陈果”真正转化 为对社会有用的“成果”,推动中国医药创新的“春天”真正到来。

刘坤孟、冯叶、吕丽阳对此文亦有贡献

您可能感兴趣
8家创新药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
8家创新药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
产业资讯 医药观澜 2025-05-29 47
新靶点双抗,打出核爆
新靶点双抗,打出核爆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29 40
康方能否复制恒瑞的神话?
康方能否复制恒瑞的神话?
产业资讯 会会药咖 2025-05-29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