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讯
生物制品圈
2021-02-02
6458
ADC药物的设计思路是将抗体与细胞毒药物进行偶联,从而同时发挥抗体高特异性与细胞毒小分子的高毒性,利用抗体-抗原的高度靶向结合将药物输送至肿瘤部位,将细胞毒药物强大的细胞杀伤能力集中于肿瘤细胞,降低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ADC药物由单克隆抗体、偶联链(linker)和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三部分组成。小分子药物通过偶联链连接至单抗,ADC药物依靠单抗对肿瘤细胞相关抗原的特异性和靶向性达到肿瘤细胞,并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偶联链在细胞内低PH值或溶酶体蛋白作用下断裂,释放出细胞毒药物。ADC药物的出现填补了抗体药物和传统化疗药物之间的空白,提高了药物的特异性并改善了治疗窗口。
图:ADC药物结构
ADC药物目前主要应用于肿瘤领域,因此要求抗原靶点能够在肿瘤细胞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或者不表达,或仅在特定组织类型中有表达,此标准已足够严格导致很难找到好的靶点,因此在选择靶点时,还需要综合其他因素,包括表达该抗原的细胞类型、细胞所处的周期状态(如分裂期或静止期)、靶点的表达水平、以及靶点可及性等;其次,目标抗原应该存在于细胞表面,以便循环的mAb可进入。同时抗原靶点应具有一定的内吞能力,触发ADC-抗原复合物转运到细胞内。而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数量通常有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内化过程通常效率低下,所以,靶点的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
目前已上市的ADC药物中,CD22、CD30、CD33、CD79b、BCMA等5个靶点的适应症为血液瘤;HER2、Nectin-4、Trop-2这3个靶点的适应症为实体瘤。关于靶点的可及性,实体瘤相对于血液肿瘤而言,具有更高的阻碍性。实体瘤的微环境等因素导致药物难以渗透,就这一层面而言,血液肿瘤的可及性更好,这也是为什么ADC药物会先在血液肿瘤领域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所在(2011年FDA批准Adcetris治疗霍奇金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除了以上几种已有上市产品外,针对CD19、Mesothelin、PSMA、EGFR、Nectin-4、CD56、CD138、CD74等的ADC药物也进展较快或较为热门。
图:ADC抗体靶点
由于TROP2在多种癌症类型中高度表达,可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癌症,因此后续有望看见靶向Trop2的ADC在多项癌种中发挥作用,且目前从第一三共和Immunomedics公司公布的初步临床试验数据来看,靶向Trop2的ADC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尿路上皮癌及乳腺癌其他亚型方面都展现出不错的疗效,在中国已有多家生物医药和技术公司开始开发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
产业资讯
医药观澜
2025-11-06
11
产业资讯
药圈头条
2025-11-06
13
产业资讯
氨基观察
2025-11-0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