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PD-1不鲜了 ,审批部门更青睐哪种新药?
产业资讯 财经大健康 2021-06-21 2683

哪种药物受青睐?药监系统人士指出,核心是“好上加好”


图/Unsplash

在审批机构看来,什么样的新药才是好药?

要给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不能再提供同质化的内容,这是没有价值的”。一位药监系统内部人士向《财经·大健康》坦言,最重要的是,“好上加好”。

放弃PD-1

2021年3月5日,百奥泰一纸公告,终止其下两款抗肿瘤药物临床开发。一款为ADC药物,另一款是PD-1单抗。

终止原因不尽相同,均提到“存在较高的临床开发与市场风险”。

时隔3个月,百奥泰创始人及CEO李胜峰告诉《财经·大健康》,“我们的PD-1 药物产品线没有跟上,落后了同行”。现在还有另一款PD-1在研发,从成本看,没有必要同时研发两款药物。

PD-1的热潮已然褪去,拥挤在这一赛道的研发企业还有上百家。

他们在这一小块田地中,试图精耕细作,有人寄希望于新剂型的PD-1或PD-L1,口服或皮下注射等,还有的正在开发以PD-1或PD-L1为基础的双抗药物或肿瘤联合治疗。

在一位药监系统人士眼中,这更像是一种释放给外界的信号。“核心目标就是说这条路太拥挤,而且它的产品没有优势”,需要选择一个更有前景的方向,也算是一个交代。

李胜峰认为,一个新的方向是,PD-1治疗无效的患者。原因是,无论是PD-1还有PD-L1,药物只对15%—25%的患者有效,对其他80%左右的患者是没有效果的。

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在中国国际药物信息大会暨2021药物信息协会(DIA)年会上提到,因为PD-L1的赛道在中国非常的拥挤,后面哪怕做出一个阳性结果来,价值并不大了。

伴随着中国四款PD-1药物进入医保目录,这场新药之争已经落幕。要知道,截至2021年2月初时,全球154个PD-1在研,中国占85个。

从商业看,即便企业现在拼力让一款PD-1上市,但前边已有七八家同类药物在销售,这也可能是一个失败的商业行为。

“现在做PD-1研发的公司,如果产品还没上市,商业价值可能比较难发挥出来。”易凯资本董事总经理张骁用一句话道尽这一赛道的惨烈竞争。

2019年的首款PD-1产品,预期年治疗费用约18.72万元,在2020年最后一轮医保谈判中,据传报价低至年治疗费5万元,预期中的500亿乃至上千亿市场骤缩三分之二。

目前,国内6个PD-1单抗产品获批,有3个产品正在申请上市,7个处于Ⅲ期临床阶段。预计未来2年-3年,国内上市的PD-1单抗将达到15个,而后面至少还有70个产品在研。

上述药监系统人士了解到的情况是,已经放弃临床三期的并不在少数。

创新药审批中的“关门效应”

作为肺癌医生,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不止在一个场合提及,是否需要这么多同类PD-1药物?

在DIA年会中,吴一龙认为,过去一个好的新的药物获批后,它在市场中的生命周期起码在十年左右。现在看看首个PD-1药物在市场中的生命周期有多长。前年开始第一个上市到现在已经遍地都是同类药物,后面可能还会有更多获批上市。

吴一龙向监管部门发问,已经批到第三、四家同类产品以后,后面是否要限制这样的同类产品上市?

现有国内审批政策是,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获批上市的话,那么就算是有国产替代。

上述药监系统人士解释,在这个时间节点,新做的同类产品的三期临床试验,就不能跳过已经有的产品,必须比现有上市药品更优秀。但这个时候已经在做三期临床实验的情况,应当允许继续完成,不能因此被关在门外。

这是创新药审批中的“关门效应”。

相当于大家都是百米赛跑,同一起跑线。第一个跑到终点的话,还没跑的就不要再跑了,已经在跑道上,允许跑完。

这种策略也是基于中国现有的研发环境和市场所考虑。

在上述药监系统人士看来,中国创新药研发中不乏“过度热情”者,“PD-1这样的项目,有六七十家,这显然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在新药研发赛道上,审批部门希望留下的是一些高质量的玩家。可眼下几个化学家和几个医生一融到资,就开公司,说是创新药企业,这样做药不可持续。

为了留住高质量玩家,监管部门会不断加高门槛,使其既公平又能合理过渡。

上述药监系统人士称,“现在我们无法做到,只要有第一家同类药品获批上市,后面的同类药都不批了。正在做临床三期试验的药品也一刀切砍掉。我们需要通过‘关门效应’,慢慢提高技术要求。”

而这种“关门效应”,仅针对创新药的审评思路,并不适用此前的仿制药审批。

上述药监系统人士解释,仿制药的目标不是为了给临床提供更好治疗,而是给临床提供多一种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并不限定市场上有多少家产品,只要做到质量一样就可以。

下一步该怎么走?

后PD-1时代,哪类药物会率先占领市场,杀出重围?

“寻找差异化。”上述药监系统人士说。

在PD-1的不同剂型是一个思路。思路迪董事长龚兆龙说,“我们觉得需要找到差异化的分支,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是有差异的。”为此,他的公司和合作者在研发上差不多投了5亿元。

龚兆龙认为,按照中国的患者数量来计算,肯定能收回成本,可以卖一个不错的数字。

而对于剂型的改变,上述药监系统人士认为,像皮下注射这样的剂型改变,相比现有都是静脉用的话,有一定的依从性的优点。然而,这样的优势并不足以使其研发中跳过“关门效应”。

现在正在进行的研发一般是两个方向,一种是双抗药物,另一种是联合治疗。

哪种药物会受到青睐,上述药监系统人士指出,核心就是“好上加好”。要给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不能再提供同质化的内容,这是没有价值的。

原创新药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失败风险很高。跟随创新,成功的概率更高。“如果我们做第二手创新的话,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同时满足临床急需,企业也能快速获得研发经验,这对未来也是有价值的。”上述药监系统人士说。

您可能感兴趣
OS未达预期后,Summit电话会议中表示......
OS未达预期后,Summit电话会议中表示......
产业资讯 药时代 2025-09-15 59
14亿美元!诺华收购一款IL-6单抗
14亿美元!诺华收购一款IL-6单抗
产业资讯 生物药大时代 2025-09-15 58
6.3亿收购!波科心脏节律管理领域又一布局
6.3亿收购!波科心脏节律管理领域又一布局
产业资讯 MedTrend医趋势 2025-09-15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