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国内ADC开发进展:公司、融资、授权引进 | 分析
产业资讯 研发科研究院 2021-07-22 3802

近年来,医药市场迎来新一轮ADC的研发热潮。跨国公司相继布局中国市场,本土创新企业也纷纷通过自主研发、授权引进投身ADC市场“蓝海”,今年上半年的ADC投融资市场也非常火热,共发生10笔融资交易。

本报告将从开发公司、投融资、授权引进等角度梳理目前国内ADC的开发情况。

按开发公司分类,本土企业后来居上

据研发客统计,按开发公司分类,国内有25家本土企业布局了ADC管线,开发产品达到77个,占总共产品的89%。跨国公司方面有10款产品布局ADC市场,例如辉瑞、葛兰素史克、第一三共、罗氏等大型跨国药企。


从不同临床阶段分别来看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的研发情况,ADC研发市场已不再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局面,处于临床后期阶段产品有7款,上市ADC有2款。而本土企业有6款ADC步入临床后期,尤其随着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的上市,本土企业的研发实力不容小觑。


跨国公司在国内申报的ADC产品大多已在国外上市,随着国内市场愈来愈受重视,已有部分跨国公司采取国内外同步开展临床的研发策略。例如赛诺菲的SAR408701、艾伯维的ABBV-399和第一三共的U3-1402。有意思的是这三款产品在国内开展临床的适应症均是非小细胞肺癌,且靶点不尽相同,分别靶向CEACAM5、c-MET和HER3。


本土企业方面,以荣昌生物最为瞩目,有RC48、RC88、RC108、RC118 4款ADC药物进入IND或临床后期阶段,其中RC48已上市,成为首个上市的国产ADC药物,其他三款药物分别靶向间皮素、c-MET和Claudin 18.2。靶点决定了ADC药物的适应症,荣昌生物的ADC管线全部用于实体瘤的治疗。详细的本土企业ADC开发产品见文末。


恒瑞医药有5款ADC产品处于活跃状态,靶点涵盖了HER2、c-MET和Claudin 18.2,适应症也以乳腺癌、胃癌、胰腺癌等实体瘤为主。产品多处于临床I期,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SHR-A1912刚申报IND,靶点未公布。此外,恒瑞还公开了2项ADC专利,分别靶向CEA和B7-H3。CEA在国内只有赛诺菲的SAR408701在开展III期临床,本土企业恒瑞属于首家。

美雅珂生物有MRG001、MRG002、MRG003和MRG004A等4款ADC进入了IND后期阶段,其中MRG003和MRG002已达临床II期。美雅珂在2019年斥1.25亿美元从荷兰Synaffix公司引进GlycoConnect™和HydraSpace™ ADC专利技术,以提升ADC的有效性和耐受性。

国内本土企业积极布局ADC管线的企业还有科伦药业、石药集团、多禧生物、复旦张江、齐鲁制药等公司,均有2个及以上靶点推进到临床阶段,研发进度比较靠前。

ADC的研发热潮也吸引了许多新锐公司投身研发。例如宜联生物、普方生物在今年上半年刚完成了A轮融资,诺灵生物在6月15日获得华东医药3500万元的战略投资,合作进行新一代抗体偶联技术的药物开发。

自主研发 or 许可引进

截至2021年7月19日,国内本土企业统计有77款ADC产品(不包含公布专利)。除3款处于临床I期的是赫赛莱的生物类似药,其余74款原研产品中,有15个是通过许可引进(License in)方式获得,59个产品是企业自主研发。


从临床开发阶段进行对比,自主研发和许可引进的产品研发进度不相上下。自主研发产品已有1款获批上市,临床III期阶段产品1个,是东曜药业自主研发的TAA013。

许可引进产品中,云顶新耀的戈沙妥组单抗已递交上市申请,剩余3款在临床III期阶段的产品分别是华东医药的IMGN853、齐鲁制药的VB4-845和新码生物的ARX788。


据统计,国内本土企业有关ADC药物的许可引进交易共10起,2020年以来共发生5起,2021年上半年1起。


齐鲁制药的两款ADC产品均通过许可引进方式获得,分别是靶向MUC1的ADC药物PAb001-ADC,还在临床前;另一款Vicineum正在开展III期临床,其许可方Sesen Bio已向FDA递交了BLA申请并授予优先审查资格,相信上市在即。

此外,在6月29日,信达生物与ADC技术平台公司Synaffix达成合作,引入GlycoConnect™、HydraSpace™以及toxSYN™平台下某款连接体-毒素,正式进入ADC领域。

ADC融资市场火热

ADC的研发热潮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截止目前,2021年已有10起有关ADC药物的投融资事件。

其中多禧生物C轮融资10亿人民币,是交易额最大的一笔融资,由高瓴创投、晨岭资本和CPE联合领投。


多禧生物有3款ADC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Trop2单抗-Tub196 偶联剂(DAC-002)、及HER2单抗-Tub114偶联剂(DAC-001)均处于临床I期,靶向MUC1的ADC近期获批临床,用于晚期实体瘤,是国内首家。齐鲁制药从Peptron引进的MUC1靶向药物PAb001-ADC还未申报临床。

自2012年成立以来,多禧生物一直致力于ADC创新药物的开发,不容小觑的研发实力也吸引了君实生物共同合作开发DAC-002。

完成C轮融资的还有启德医药,首个申报临床的ADC产品是GQ1001,靶向HER2。国内的HER2偶联药物已呈同质化趋势,GQ1001采用的是转肽酶定点偶联技术,首选适应症是三阴性乳腺癌,期待能在ADC市场中贡献不一样的数据。

今年ADC资本市场也迎来了收获期,康诺亚生物已于7月8日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产品管线中的CMG901是国内首个申报临床的Claudin 18.2靶向ADC产品,与美雅珂生物合作研发,目前正在开展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期临床试验。

另一方面,乐普生物在4月20日宣布完成C轮融资,其控股子公司美雅珂生物拥有6款ADC产品。而在C轮融资都不久,乐普生物就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

荣昌生物也于6月在科创板递交IPO并获得受理,自2020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后,荣昌生物已有两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尤其是近期获批的首个国产ADC维迪西妥单抗。

此外,今年上半年完成A轮和B轮融资的新锐ADC公司还有普方生物、宜联生物、百力司康和映恩生物,除百力司康生物的BB-1701正在开展I期临床,其余公司的产品管线还都在临床前。

附件:


您可能感兴趣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0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