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医师法》:给“互联网医疗”敲五个警钟!
医改专题 医改界 2021-09-15 2943

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被普遍认为结合了中国目前医改的时代特点,内容与时俱进。

新的《医师法》除了将《执业医师法》更名,还新增并明确了相关细则。《医师法》共计7章67条,将为保障医师合法权益及待遇,规范医师执业行为,加强

医师队伍建设,保护人民健康,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有效法律保障。

新医师法中的六大亮点

1、保障医师合法权益

此次,《医师法》开篇就明确了保障医师合法权益,体现出国家对医师权益的重视,要求全社会尊重医师,激励医师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高质量服务。

2、规范医师执业行为

《医师法》指出,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循临床有关操作指南、医学伦理等规范,确保诊疗中的质量和安全。

3、赋予医师更多诊疗自主权

《医师法》指出,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循临床有关操作指南、医学伦理等规范,确保诊疗中的质量和安全。

4、对基层医师队伍给予倾斜

《医师法》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医疗服务均等化。

5、保障医师执业安全

《医师法》规定,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应当将医疗纠纷和处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有效防范和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6、公共场所施救造成损害免责

为鼓励医师积极参与公共场所的救治活动,《医师法》明确,医师在公共场所因自愿实施急救造成受助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医师法》敲响互联网医疗的五大警钟

此外,医师法中还专门提到了关于互联网医疗的相关内容。比如,医生收取灰色收入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支持合规的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医生参与公共急救,支持互联网医疗等等。

其中,因疫情而催生加速的互联网医疗,吸引了中国大量医生“触网”。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互联网使用技能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医生将熟悉和参与互联网医疗服务。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由于互联网本身存在的瓶颈和风险,无论是医生还是互联网平台,都有必要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第三十条。

■  《医师法》支持医生提供“线上医疗卫生服务”,而不是带货卖货。

目前有个别电商平台披着互联网医疗的外衣,吸引大量医生入驻,利用医生专业形象为商品背书或销售。这不仅严重违反了医疗广告法,而且很多医生自己也蒙在鼓里,自己的专业形象或者处方权被恶意利用。

■  《医师法》强调线上诊疗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首诊开处方。

这个国家规定指的是国家卫健委颁发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文件中明确规定“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要求互联网诊疗疾病的限定范围是实体医疗机构已经明确诊断的疾病,且这一疾病没有明显变化。

这一规定立足于医疗安全考量,成为互联网医院运营过程中的红线。

现行政策下,张强医生集团的”空中门诊”也是局限在医疗咨询,不开处方和诊断,出具的也只是咨询报告。未来在某些单病种上的首诊是否能够突破,有赖于医生互联网诊疗技能培训和认证体系的建立以及循证医学的结果。

■   做好《医师法》规定医生参与线上诊疗,必须经过所在医疗机构的同意。

目前大量的互联网医院涌现,许多平台都公布自己拥有惊人数量的医生资源。有业内人士戏言,实际上互联网平台上的医生已经开始呈现“僵尸化”现象。随着新的《医师法》在2022年3月1日正式实施,大量的医生将无法任意加入多个互联网平台,否则将面临违规的风险。当然,《医师法》没有就“所在医疗机构”是否包括多点执业的机构作出说明,给实际执行留下有限的空间。

■  《医师法》明确线上医疗服务对象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不包括急重症和疑难病。

与消费互联网不同,互联网医疗一旦出现误诊,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未掌握互联网技能、临床经验缺乏的医生和平台,实际上是潜在的炸药,有可能夺走一个人的生命,让一个家庭崩溃。

■  《医师法》鼓励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医疗合作,与非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合作可能存在法律风险。

远程医疗行为具有高度的医疗属性,包括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治疗(机器人)、远程医学教育、远程医疗咨询等。其中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治疗都会牵涉到医疗风险,双方必须具备医疗机构的资质。

从未来趋势来看,医生群体会成为互联网医疗的主力军。而《医师法》对医生参与互联网医疗打开了合规的大门。作为一名医生,如何应用好互联网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是新时代的新课题。

您可能感兴趣
理性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几点思考
理性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的几点思考
医改专题 中国医疗保险 2025-05-08 27
明起!全国中成药集采结果落地(附名单)
明起!全国中成药集采结果落地(附名单)
医改专题 赛柏蓝 2025-05-01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