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十二问 | 深度剖析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医改专题 OMAHA联盟 2021-12-03 5086

日前,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专家对《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政策解读

出台背景:2019年5月确定了30个DRGs试点城市,象征着从国家层面的医保支付改革正式开始,20年试点城市模拟运行,21年DRGs实际运用。DIP 20年10月选定71个试点城市,猜测是由于DRG全国很难实施,所以又出台了DIP,因为DIP相对对于信息化的要求较为简单。试点城市进度不一,主要是由于DRG/DIP对信息化、编码技术、病例质量要求很高,很多地方还不具备执行条件;同时存在逆向选择、推诿病人的挑战。

内容解读:三年行动计划是对之前的衔接和延续,十四五规划已经提出2025年之前DRG占比70%,这次强调加快进度,统筹地区、医疗机构、病种分组、医保基金四个方面全面覆盖,区别于之前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落实到了医疗机构;这几个指标要求很硬,难以忽悠,没有周旋的空间,比较实在。在机制设计上:

1)突出病种、权重、系数这几个核心因素,分组是关键,定价是核心,系数要配合要素管理;

2)强调DRG在绩效考核中的作用,分组是国家分的,地方可以在最终段分组上合理调整,但定价是在地方,所以是对地方绩效考核的指标;

3)改革的协同配合机制,要与很多政策配合,国药谈判、带量采购、价格改革等多方面政策,这些政策之间联系密切,尤其是DRG定价的意义,是核心关键。

标准化管理面临的比较大的问题是定价的问题,各地目前差异还是比较大的,科目名称、分组定价可能还是有差距,而且比如上海、浙江都是总额控制下的DRG,国家还是要打破总额,重点放在DRG,而不是总额预算支付;这一方面较好的是福建DRG,收费付费都是按照国家的方式。DRG/DIP可能遇到的难点?1)必须要有完整的病案流程,统一的编码和信息化硬件支撑,我们的医生博士率不高,病案书写、书写习惯等一些列的标准化与信息化都是很硬性的挑战;

2)医患之间的信任,如果医患不信任,可能会产生很多矛盾,服务减少;

3)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受到限制;

4)现在中国的情况是同病不同治,分组困难,DIP每个点数多少和每个地区的服务总量是有关的,如果所有医疗机构服务量都提高了,那么点数就会贬值,囚徒困境。

国外为什么能实施?

1)国外医院门诊不多,都是急诊,住院部分控费很难转嫁给门诊;

2)国外医生收入很高,国内外医生收入差了十倍,此外国外医生收费和医院收费是分开的,材料是属于医院收费系统,手术费是医生集团的费用系统,医生不是耗材的利益相关者。

试点城市的运行效果如何?

20年8月医保研究院对试点城市做过一些评价,部分城市做的比较好,也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数据质量达不到要求、编码不统一、人员能力不足等等,还有一些个性的问题,比如进度落后、条件不达标等。总体来说推进还是比较难,这个系统原来是和卫健委对接,现在是和医保局对接,系统要改;除此以外,还要求医院联网,以及病案管理能力也有要求。而之前都是模拟运行,而实际付费和结算,到了明年才会影响到医生,如何规范的书写还有距离,对科室的医生还要一层一层去培训,要按照编码去写病史,可能还存在一定问题。

DIP则完全用大数据说话,组数较多,空间更大,未来可能也会有二者结合的情况,相对而言DIP执行条件更宽松。

对医生行为的影响?

1)国外医院经验表明,会从过多医疗服务变为过少医疗服务,本身原本不关注医疗费用,而现在会考虑到高价耗材的使用,之后除非特例,耗材都需要医院买单;

2)可能出现推诿高风险病人、高成本病人,高风险病人可能会建议转诊;

3)可能出现套入高编码的病组、分解住院等操作。

好的方面,加强监管之后能够帮助找到最优的治疗方案,例如推进微创手术、日间手术的应用,提高运行效率。

创新型的医疗器械和药品是否不太利于推进?

新技术和新药的成本费用是比较高的,但是DRG是要关注整体治疗的费用,运用好药新药可能会突破DRG,当然核心还是DRG的标准,哪些是进入分组、哪些不进入,这就需要终端地方的管理智慧了,比如在浙江机器人手术是DRG另外设立了一个收费项目,折中找到一个方式既有利于新技术的方式又有利于医保控费。

是否有利于第三方检验中心?

集约化可以节约费用,外部结算的话可能不纳入DRG里面,但医保局也会有对策,比如设置住院期间费用项目,但还是要看医保局具体措施,整体来看还是利好院外机构。

各个城市到底选择DRG/DIP是怎么确定?

目前还不清楚,可能还是自己选择为主,不管何种方式,只要能达到扩面、机构、病种、基金几方面要求就可以。

DRG/DIP试点之后医疗机构间不平衡的情况如何?

据我所知很多地方存在这种情况,很多地方是变异的DRG,和真正的DRG有差距,没有达到要求,大家还是往终值靠拢,地区之间本身就不平衡,当然也有地方是一刀切,比如福建,三级医院一个标准、二级医院一个标准,总归还是承认差异,然后再差异不断缩小的过程。

节约的费用是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医疗机构和员工薪酬中吗?

专家认为医保费用腾笼换鸟会体现在三个方面,1)老百姓减轻负担,提升群众就诊体感待遇;2)创新药,包括门诊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纳入;3)补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价格会调整,体现医生劳务价值。

从已经试点的城市看,具体到单病种的价格是否比常规收费体系价格更低了?公立和民营医院的盈利水平是否会下降?

目前价格基本持平,很多地方病种付费使用原先收费为基准、包括以平均数为准这种方式,专家认为应该是医疗价格改革走在DRG前面,另一方面病种分类标准不同,进一步造成了价格差异,过去有可能存在浪费,效率提高,浪费的部分节约下来,节余部分就是自己的,所以目前来看刚开始实施很多医院可能盈利空间还不错。

远期来看会是国家医保局来规定价格吗?

地方定价还是和地方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类似于比价关系,无非是劳务价格、材料价格、折旧等方面差异汇总造成的定价浮动,但是还是会有一个阈值,围绕在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内,今后是要规范,更多的是国家定项目,地方定标准,但是联网之后,全国价格汇总之后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还是会有一定的趋同趋向。

医院检验科医疗项目减少,样本自留还是外送到第三方检验中心?

最终看成本,检验科主任反对第三方检验中心,但从医院层面,谁成本低就给谁。

DRG分为付费改革和收付费改革,未来患者想用更好的药品耗材是否可以自费?

专家判断大概率收付费统一,现在是付费按照DRG,收费按照项目加总,病人需求是多层次的,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法是重新新设一个DRG之外的目录,把较好的药品或医疗资源加入例外项目,但可能费用会增加,是一把双刃剑,是一个考验,较难解决。

您可能感兴趣
明起!全国中成药集采结果落地(附名单)
明起!全国中成药集采结果落地(附名单)
医改专题 赛柏蓝 2025-05-01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