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对话严庞科:如何带领传统药企研发特色创新药?
产业资讯 医药魔方 2021-12-07 2888

受药政改革、资本青睐、人才回归的多重利好驱动,近几年越来越多本土创新药在陆续上市,新兴Biotech公司力争上游,传统药企不甘落后。除恒瑞、天晴等大型传统药企外,海思科是为数不多成功上市并商业化创新药的传统药企之一。

2020年12月,海思科收获了首款上市的创新药产品——环泊酚注射液,并已被纳入2021年医保目录名单,可报销的适应症为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的镇静和全身麻醉诱导;此外,该公司还在全球率先布局了BTK-PROTAC项目,目前处于I期临床阶段。

在创新药方面屡有佳绩传出的海思科,吸引着众多同仁的目光。如何在本土传统药企做出差异化的创新药?在不同类型企业开发创新药,有何异同?除了靶点、赛道高度同质化之外,行业还面临哪些挑战?带着上述问题,医药魔方近日采访了海思科医药集团研发中心总经理严庞科博士。他分享了团队在开发创新药过程中的诸多心得与体会,借此与同行共勉。

严庞科博士

用对的人,做对的事

严庞科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取得博士学位后,于2006年进入恒瑞,并在八年后加入海思科,从一名项目管理人员做到了集团研发中心总经理。

“我的简历比较简单,既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光环,也没有跨国药企工作的履历,采访我对你们后面写文章可能会有一定挑战,比如大家的阅读兴趣这块。”这是海思科研发团队领头人见到医药魔方的第一句话。

时间回溯到2014年,在恒瑞医药从事临床前研究项目管理的严庞科邂逅了海思科医药集团的创始人之一郑伟。出于对新药开发理念上的志同道合,他选择加入海思科。

“当时就抱着把事做好的心态,并没有对个人职业发展以及产品开发做太多预期,然后就这么一路过来了。”严庞科坦言,“回头看当初最大的挑战,主要是对政策风向的认知和申报尺度的拿捏,以及第一次到海外开展临床试验存在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彼时,中国针对新药开发的政策改革尚未启动,监管机构对海外临床试验数据的认可程度有几何?无论是传统药企,还是Biotech公司,对此问题的认知不甚了了,大多数对去海外开展临床试验处于观望状态。

在严庞科看来,促使环泊酚在短短6年时间里顺利获批上市,除了研发团队对该产品作用机制的准确认知外,公司管理层崇尚的研发理念以及果断决策的行事风格,是能够抓住机遇快速上市的另一层原因。

“在海思科内部,我们崇尚做事的第一层理念,是认为思路比较重要。不管有没有做过这件事情,思路一定要清晰。一方面,管理层充分认识到彼时去海外开展临床试验的复杂性,并做好了交学费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公司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在健康人身上获得足够数据,验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确定合适剂量。到海外开展临床试验是当时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快路径。”他继续解释道。

当管理层对新药开发策略达成一致后,海思科迅速组织人员,搭建和完善了新药开发团队,加入海思科不久的他选择从临床团队开始着手。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新药化学、CMC、注册申报、临床医学、运营等一个个小模块被逐渐建立,并发展至今超过700人的规模。

“位置是会造就一个人的。当公司把你安排到某个位置,无论你之前做过与否,你必然要去思考,如何部署团队?如何规划与落地?如何高效达成……”于严庞科来说,他不能有任何思想包袱,唯有持续向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使命,是充分发挥团队主观能动性,提高组织效率。

有了公司三位大股东战略层面的支持,海思科创新药研发团队在优化中迅速扩大。除了已经成功上市的环泊酚注射液,其他多个项目也逐渐从实验室走到了临床阶段,至今共有16个创新小分子药物(含1类10个、2类6个)处在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中,覆盖麻醉、疼痛、糖尿病、肿瘤、自免等疾病领域。

团队与产品,一同成长

从2018年开始,海思科在创新药上的研发投入便已超过仿制药,研发团队在国内7个省份拥有驻地办公室,同时美国团队也在日益壮大中。谈及环泊酚的研发历程为其他产品所带来的影响时,受访嘉宾认为,比起新药证书更重要的收获,是整个团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磨练、信心以及凝聚力。

与国内其他传统药企类似,海思科研发团队早期构成,一部分是从仿制药转型,一部分是从外面招聘,还有一部分借助供应商的力量。彼时团队成员的共同点是,大家几乎都没有成功开发过新药的经验。

再加上环泊酚立项还处在药政改革的前夕,临床试验的申报与注册具有较大不确定性。海思科研发团队早期基本是“一边学,一边做”,踩过一些坑,走过不少弯路。这对新药开发工作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磨练。

正是该项目从头到尾的锻炼,不仅让整个团队熟悉了创新药开发的全流程(尤其是大家对新药注册法规的认知与吸收以及与药监部门的沟通要点),也提高了团队持续开发新产品的信念。这份从0到1的宝贵经验,其中一部分已经或正在平移到其他项目中。

放眼整个行业,由4+7开启的带量采购,使得大多数仿制药品种面临较大降价压力,利润空间逐步回归制造业水平,这倒逼了传统企业加速向创新药转型升级。根据海思科发布的财报,2020年实现销售额33.30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6.37亿元。

稳定的现金流,为该公司转型创新药开发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粮草弹药。

通过优化研发团队,海思科初步建立了小分子创新药研发平台,搭建了丰富的创新药管线。就在今年1月,海思科申报的HSK29116散剂的药品临床试验获得NMPA受理,是全球披露的首个申报临床的口服BTK-PROTAC小分子抗肿瘤药物。

海思科创新产品管线

随着环泊酚注射液在国内的商业化实践不断推进,海思科已经打造了相对完善的创新药营销模式和体系,并实现从仿制药销售向创新药销售、从合作经营向自营销售模式的蝶变。该公司预计到2024年,创新药物将占到产品总销售额的40%。

国际化,是必由之路

无论身处国内传统药企,还是新兴Biotech公司,亦或在跨国药企,由于公司短期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对外呈现的研发逻辑会有所差异。但本质上,大家的期望是不谋而合的:布局最有市场潜力的新药项目,服务尽可能多的患者。背后的挑战也几乎如出一辙:如何找到合适的人,把人用好、把项目做好,实现“创新”与“国际化”的双轮驱动。

从这个角度,严庞科分享了三点思考:首先,企业要不惧挑战,敢于接受失败;其次,研究者要有想象力和勇气去尝试,企业才会有更大发展;最后,大家思想要开放,不能仅局限于自研,引进与授权同样重要。他坦言,只要是做真正的创新药,国际化就是必经之路。并以PROTAC项目HSK29116的立项思路为例。

首先,这是团队不断试错的结果,早期研发不仅要解决如何让分子透过细胞被高效吸收,还要解决如何选择最合适的linker E3连接酶等问题。外界只看到海思科在BTK靶点上的成功,没有看到公司在其他靶点上的失败;

其次,这是团队基于海外同类项目调研,多次集思广益后再研究选定的项目。行动路径围绕以“新”为导向,以“国际化”为目标,在靶点上做了差异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洞悉产品可能具有的临床价值。基于专业临床PI建议,该项目首先拟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市场上BTK抑制剂的耐药突变。

“一家公司的研发实力,可以从能否在美国开展临床、能否将引进项目快速落地开发,以及能否将自研项目卖出去等纬度来考量。这些能力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交学费方可不断提高的。”受访嘉宾再次强调。

BD方面,海思科在项目以及技术平台上的合作伙伴已遍布全球,包括Starton、Exithera、Biosplice、Glenmark、Esteve、LTS等公司。

2021年,海思科共达成3项交易:引进了长效治疗骨关节炎的候选首创新药 Lorecivivint及奥氮平透皮贴剂两款产品,并将处于临床早期阶段的TYK2抑制剂license out给海外企业。同时强化了1项交易,即与台湾益得就吸入产品的开发达成进一步的战略合作。

除了现金流上更为充裕,传统药企过往几十年在某些疾病领域的深耕与积累,对公司研发与其资源相匹配的特色创新药或许也能起到一定帮助。海思科管理层一致认为,以“仿创相结合,创新药作为未来核心竞争力构建”的研发思路,将加速公司新药研发进程、仿制药竞争力及研发整体实力的国际化。

行业在倒逼传统药企转型的同时,创新药的内涵也在不断被拔高。当年立项时被视为1类创新药项目,如果晚一两年再去立项(开发)类似产品,成功机会可能就比较渺茫。严庞科表示,现阶段本土创新药“出海”路整体相对难走,这不仅仅是某家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整个体系生态尚未完全建立有一定关联。

采访的尾声,他告诉医药魔方,“新药研发,绝不仅仅是依赖在办公室看文献做出来的,建议研发人员多到临床一线与医生和患者交流,了解他们在诊疗上的需求和痛点,形成疾病导向的研发思路。我们应该珍惜时代赋予的机会,扎扎实实地把创新做好,切实解决临床痛点,以服务更多患者。”

您可能感兴趣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0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