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既需要实打实的技术实力、数据支撑,也要有运气来扭转乾坤。在新冠疫苗/药物的研发过程中,一家公司随时都可能迎来鲜花与掌声,也随时要在荆棘中穿行,接受打击、唾骂与失败。
01、现实残酷
新冠疫苗/药物研发的好消息和坏消息总是会不时传来。2021年2月,礼来与君实合作新冠双抗体疗法(埃特司韦单抗和巴尼韦单抗双抗体疗法)获FDA紧急使用授权;2021年12月,FDA宣布扩大这一双抗体疗法的紧急使用授权,新增用于特定高风险儿科人群(从出生至12岁以下)的轻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及暴露后预;2022年1月24日,FDA宣布对该新冠双抗体疗法的紧急使用授权进行修改,仅限制在对这些中和抗体有敏感的突变株上使用,或受上述消息影响,1月25日,君实生物A股盘中股价跌幅一度超过4%。2021年12月28日,因在研新冠口服药普克鲁胺III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未达预期,开拓药业股价在开盘一分钟内闪崩85%,最低触及6.91港元/股。2022年1月21日,复星医药公告称,药品专利池组织(MPP)宣布,授予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在印度、巴基斯坦、科特迪瓦等105个中低收入国家/地区,使用美国默沙东新冠治疗口服药物Molnupiravir的相关专利和专有技术。此消息一出,复星医药股价从21日开盘53.37元/股,一路下挫,截至25日收盘价为45元/股,跌幅近19%。然后是,我国首个备受期待的mRNA疫苗。2022年1月24日,The Lancet Microbe杂志发布了艾博生物的mRNA新冠疫苗ARCoVaX(ARCoV)的I期临床数据。 数据显示,发烧是最常见的系统性不良反应:5 μg组比例为5%(1/20)、10 μg组比例为65%(13/20)、15μg组比例为85%(17/20)、20 μg组比例为95%(19/20)、25μg组比例为100%(16/16)。5 μg 组3级系统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0,10 μg 组、15 μg组、20μg 组和25 μg 组3级系统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30%、35%和31%。安慰剂组3级系统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0。对于结果,业内主要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数据并不让人惊艳”,“不良反应偏高,中和抗体差强人意”,而另一种则认为数据表明,“耐受性良好,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强烈”。2021年7月,这一疫苗的国内3期临床试验已经启动,其对外披露的信息显示,该试验计划在国内招募2000例受试者,其中1500例接种mRNA疫苗,剂量为15ug,另外500例接种安慰剂。本次临床试验主要在广西和云南边境地区进行。2020年6月,ARCoV疫苗成功获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mRNA疫苗的临床批文。成为全球第15个、国内第7个也是首个mRNA新冠疫苗获得临床批文。该疫苗由艾博生物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沃森生物共同研制。 作为ARCoV疫苗研发者之一,国内mRNA技术的代表的艾博生物,在2021年可谓是在聚光灯下度过的。该公司一年累计完成3轮融资,4月完成6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8月完成7.2亿美元C轮融资;11月又完成3亿美元C+轮融资,累计融资超11亿美元,位居全球生物技术融资之首。而沃森生物也因与艾博生物合作,在2021年迎来了高光时刻,股价一度达到96.73元,而如今,其股价已经折腰,跌至48.84元。这是所有研发企业所必须面临的现实。
02、疫苗赢家已现
如果从营收来看,在这场疫苗竞赛中,国内外的赢家已经显现。辉瑞和BioNTech凭借mRNA疫苗Tozinameran(Comirnaty)赚得盆满钵满。分析师预测,凭借此款mRNA疫苗,辉瑞在2022年的营收有望突破千亿美元,2021年辉瑞该款疫苗的收入将达到360亿美元。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疫苗企业同时开展5种技术路线研发新冠疫苗。目前国内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有:国药中生北京公司的新冠灭活疫苗(Vero细胞)、北京科兴中维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克尔来福、国药中生武汉所新冠灭活疫苗众康可维、智飞生物重组新冠疫苗(CHO细胞)、康希诺腺病毒载体疫苗。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2年1月25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97864.6万剂次。中国第一支新冠疫苗,也是全球首个获得国际临床Ⅲ期试验批件的新冠疫苗,来自国药集团中国生物。2020年12月30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研发的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获批附加条件上市,该产品从项目立项到上市仅用了335天。目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是全球唯一在三条技术路线上研发4款新冠疫苗的企业。近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二代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在阿联酋被批准紧急使用,这也是全球首个获批紧急使用的二代新冠疫苗。公开报道称,该新冠疫苗针对多种变异毒株具有广谱保护效力。但是最值得关注的是科兴。2021年2月5日,科兴生物研制的新冠疫苗克尔来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附条件上市。到2021年底,科兴生物的疫苗已获得56个国家和地区的紧急使用批准或附条件市场授权。已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超过25亿剂量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CoronaVac。其新冠灭活疫苗年生产能力超过20亿剂。这家在2020年还处于净亏损的状态的公司,在2021年一飞冲天。2021年12月31日,科兴生物公布了未经审计的2021年上半年财报。公司2021上半年销售额为1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99亿元,较上一年同期激增160倍;净利润8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50亿元,相当于每天净赚3个亿;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利润为51亿美元。不过科兴生物表示,随着新冠大流行的减弱和其他疫苗的竞争压力增加,其疫苗的销售预计将下降。
03、后来者的心思在何处?
尽管已有先行者赚了盆满钵满,但是仍有人前赴后继的赶来,且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在国内市场盈利。而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借助疫苗为国际化铺路,或者借机进入疫苗领域。例如,康泰生物将眼光投向了印巴一带。据了解,该公司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并提交了临床试验申请,根据签署的《许可协议第一修正案》,康泰生物获得该疫苗在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商业化权利,已获得印度尼西亚国家药品和食品监管局紧急使用授权和作为同源加强针的紧急使用授权,可在印度尼西亚国家用于疫情防控。而在疫苗佐剂颇有建树的瑞科生物,将其新冠肺炎疫苗ReCOV视为自身的重磅产品。ReCOV是一个在出生时,就被定义为“下一代”的新冠疫苗。 该公司负责人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表示,ReCOV在立项时就已考虑到了它的产品性能、应用场景、未来的竞争格局以及相应的策略。“下一代”的定位,是希望提供一种综合性能最优的解决方案。2021年6月,该产品在新西兰启动I期临床试验,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首次在发达国家开展临床试验。数据表明,ReCOV具有优异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首次接种20μg后即可使100%的成年人受试者中和抗体呈阳性,其滴度在第2剂接种后14天时达高峰,所诱导的中和抗体滴度高达1643.2IU/ml,这一数字为目前全球新冠疫苗中最高,甚至高于Moderna和BioNTech的mRNA疫苗——两家公司的疫苗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404 IU/ml与929 IU/ml。在可及性上,ReCOV在25度的室温条件下可以保存六个月,即便是对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可以送达。日前,ReCOV的II/III期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快速推进。公司预期将于2022年提交EUA(应急使用授权)。作为一家创业公司,ReCOV属于第二代新冠疫苗,对公司的技术平台、研发管理和产业化能力都构成巨大的考验。一旦研发失败,对于一个创业公司,将很难承受。该公司创始人创始人、董事长刘勇表示,支撑他坚持的关键是,他认定世界需要一款在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各方面都出色的新冠疫苗。老牌企业丽珠也在新冠疫苗方面有所布局。1月24日,丽珠在回答投资者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公司作为新冠疫苗研发的后来者仍旧坚持的原因。据了解,丽珠的新冠疫苗V-01为重组蛋白疫苗尚未在国内上市。此前,V-01的II期临床试验数据已于《中华医学杂志》发布,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目前V-01基础免疫方案III期临床试验已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进行。此外,也在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开展作为加强针的灭活序贯免疫的III期临床试验。现III期临床试验部分国家的受试者入组已完成。目前该公司已开展针对Omicron的变异株疫苗研发。对于如何评价新冠疫苗产品V-01的未来市场?该品种对公司相关研发平台的影响及定位如何这一问题,丽珠认为,从全球来看,在疫苗分配上依然不均衡,据统计全球的疫苗接种率仍然还有很大空间。目前丽珠的新冠疫苗V-01已在海外多个国家进行III期临床,未来也争取有机会在海外上市销售。虽然国内的新冠疫苗接种率已经很高,且部分省份已经陆续启动加强针的接种,丽珠期待V-01尽快能在国内上市作为加强针使用。从业务发展层面来看,V-01的推进对丽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适应医改政策的变化以及行业的新发展趋势,丽珠也在积极加速创新药及高壁垒复杂制剂药物的研发与全球布局,一方面V-01作为公司新型重组蛋白技术平台下首个疫苗产品使得公司快速进入与布局疫苗领域,未来还将有更多疫苗产品的布局。另一方面,V-01作为集团首个在全球范围内开展II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的产品,III期试验的顺利推进,也为后续公司创新药国际化以及更多药物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积累了更多更丰富的组织管理、合作伙伴、团队能力、注册申请等方面的资源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