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大健康各界学友:
今天,农历壬寅年,正月十六,元宵节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这意味着,春节已经正式过完,各行各业或早或晚地复工复产了。
新春开新局,万物待生长。我们“健康国策2050”学术平台决定,将2022年关键词定为“流动”,并对行业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
成败分水岭:
暗潮汹涌,大浪滔天
2022年,我们惊觉:大健康行业正处在决定成败的分水岭上,时常暗潮汹涌,间或大浪滔天。
医疗服务业:对公立医疗而言,“成本-价格”畸形结构仍未得到扭转,过度逐利行为并未得到根治,构建“以何补医”的激励机制仍是我国医改的未破之题。对社会办医而言,新年伊始,某“莆田系”民营医院的欺诈骗保行为遭遇北京医保局1.6亿元“天价”罚单,全国各地民营连锁诊所的倒闭数量仍在增加,社会办医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又回归到“补充”地位。
生物医药产业:面对越来越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和高科技“卡脖子”困境,生物医药是我国屈指可数的有能力与发达国家并跑(部分领域已经领跑)且形成万亿级产业转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两年来,各省陆续出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综合配套政策。然而,生物医药产业正面临系统性风险——上游呈现资本过度“内卷”和“逐利”,中游映射真创新、大创新的数量和成色不足,下游遭遇医院/医保准入“堰塞湖”。今年,信达/礼来联合开发的PD-1遭到美国药监局下设专家委员会投否决票;罕见病“孤儿药”、肿瘤PD-L1等高值创新药领域也处在多层次保障的生死关头。
数字健康产业:信息技术(IT)和生物技术(BT)本是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双引擎。2021年,随着监管层对互联网巨头施加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数据安全/生物安全的重拳,在监管、品牌、现金流同时出现赤字的互联网巨头一时间自身难保,每家对医疗互联网、健康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动辄百亿的布局也纷纷战略撤退,或整合,或售卖,或裁员,或撤编。潮水退去后的幸存者,或期待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领域从“国家队”稍微分一杯羹,或成为异常低调的财务投资者而避免被定位为“医药保一体化”的超级平台。
流动性:寻求多赢与兼容
身处风口浪尖,上述三大行业/产业的领军者难免伤怀,不禁踟蹰。我国改革开放史44年来,一些早已形成的国家共识/国民共识再一次被打上问号:
国家安全与行业发展如何兼顾?
公共利益与产业利益如何兼容?
政治素养、医学素养、商业素养如何兼修?
2018年两会期间,笔者曾提出“医改就像四个人打麻将”的比喻,近年来得到业界广泛引用。笔者如今反思,作为一项游戏(或称“博弈”,英文gaming),从西方哲学观看,零和博弈,必有黑白之分,必有输赢之人,必有得失之果。由此推论,似乎不存在任何最优解:有白必有黑,有赢必有输,有得必有失。
如何为全行业构建“多方共赢”“激励相容”的良性治理机制?笔者以为有以下两种路径:
“下一盘更大的棋”:超脱所在维度,跃迁至更高维度,谋求全局利益。时任复旦大学教授王沪宁先生所言:“不是矛盾的任何一方,而是超然于矛盾双方之上。”毫无疑问,这需要在价值观层面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尽可能不要在“政府派”与“市场派”之间搞非黑即白,要超然于两者追求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效能提升;尽可能不要在“公益性”与“经济性”之间搞二元对立,要以经济之术追寻公益之道。
“以时间,换空间”:从静态格局下的零和博弈,转向动态均衡下的多个最优解,谋求长远利益。时间,是一切思想、政策、制度的试金石。无论是个体生命、组织机构还是公共政策,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这需要我们尊重各类“生命体”在时间长河中的流动性——为嗷嗷待哺的“婴孩”注入营养,同奄奄一息的“病患”挥手永别,对“大而不倒”“老而不僵”的“巨兽”抱持高度警惕——这是大自然教会我们的基本法则。至此,敌友之辩,亲疏之别,其义自见。
“大逻辑”:国脉走向
不单大健康行业面临的重大考验,应对日益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凌驾于单一机构“小逻辑”、单一行业“中逻辑”之上的“大逻辑”,正在给大健康行业带来彼此割裂甚至矛盾的以下决策目标:
控费目标:2021年下半年,被视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降至个位数,12月份甚至降至1.7%。教育、医疗、养老被视为抑制居民消费的“三座大山”。2021年,因严重抑制中产阶层的生育意愿,教育培训行业被中央痛下“双减”的杀手锏。2022年,即便医疗行业不面临类似的整顿风暴,至少控费导向的医改政策不会放松——这无疑会波及一半商品属性、一半民生属性的医药行业。
民生目标:医疗卫生、医保社保均从属于民生政策,具有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2022年,党的二十大将召开。处在重大政治关头,“稳字当头”的工作总方针要求民生主管部门织密社会安全网,兜住底层民众基本需求,严防重大生命健康风险及其后果,特别是严防由此衍生的公共安全威胁、社会稳定危机。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药品审评审批制度而言,制度体系和框架预计不会在这一年出现重大变革,只会在实施细则、操作指南层面进行小修小补。
产业目标:生物医药产业是现代制造业(重大工程)、现代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的典型。数字健康产业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重点应用领域。上述产业也是部分省市的支柱产业,坐拥产值大户、税收大户、就业大户的显著地位,成为提升竞争力、经济“稳增长”的“命门”。预计中央、地方政府的经济部门(发改、工信)、科技部门还会继续出台支持大健康产业的政策文件,特别是站在全产业链(产业生态)、全技术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冲严厉控费政策的负面影响,弥补有限民生保障的政策短板。
流动性:行业的出路
为了提升这一流动性,为了应对国家的风险,我们不仅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作为大健康社会科学/公共政策平台,我们“健康国策2050”更要呼吁一场顶层的体制机制创新,在国家治理特别是健康治理(包括但不限于:卫生治理、医保治理、医药产业治理、健康技术治理、医学教育治理)层面,推进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具象地说,水,恰是对流动性最形象的表达:
流水不腐:用发展思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改革思维,解决改革中的问题。要落实“永不僵化”的中央政策方针,决不能动摇“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国家共识,重拾“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垃圾!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忘掉计划经济、政府大包大揽的历史教训!
水无形而有万形,水无物能容万物:“对外开放”是中国对世界庄严承诺过的基本国策,无论国际形势如何云波诡谲,无论中西方阵营如何尖锐对立,中国对世界客商都敞开怀抱,对国际贸易规则都严守信用,对改善营商环境都矢志不渝。要落实“永不封闭”的中央政策方针,拒绝让商业主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要避免矫枉过正让外资从“超国民待遇”变成“低国民待遇”。药品监管科学启示我们:闭关锁国时,无法锻造一流。疫情防控经验启示我们:全球联动时,无法独善其身。今后,无论是对物流、资本、数据的监管,都要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监管。
水利万物而不争:对生命的滋养和孕育,是水的终极价值。对生命和健康的守护,是卫生事业、医保事业、医药健康产业、行业监管机构的终极价值。无论走得多远,走得多急,走得多久,我们都不能忘记两句先哲的格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自有其规律。”我们要落实“永不自满”的中央政策方针,敬畏人民,敬畏生命,敬畏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即便仍有历史路径依赖,即便无法消除外界偏见,即便难以达成全面共识,各部门、各行业、各学科、各机构,至少可以形成最大公约数——流动性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固化是我们共同对立面。如果阶层固化,如果利益固化,如果知识结构固化,我们纵然可以一时得势得利,但终将饱尝恶果。
唯有政治决心之锚,方能降低惊涛骇浪对航行巨轮的冲击。唯有思想解放之钥,才能开启行业流动性的闸门。“健康国策2050”学术平台为此倡议:
让健康大数据流动起来:统筹推进数据安全与发展,做实数据处理与应用,系统评估三大绩效(工程绩效、数据绩效、健康绩效),并作为数字健康产业发展、监管规则的“金标准”,对设备“晒太阳”、数据“烟囱/孤岛”、标准“重复/打架”说不。
让健康产业资本流动起来:在为金融资本、互联网资本设置“红绿灯”的同时,也要鼓励更多长期产业资本流入到更有利于民生福祉、公共卫生安全的大健康产业,特别是创新药械、新型服务机构、健康保险科技等领域,并基于全产业链(产业生态)思维,系统测算、科学调控上下游、内外部主体的综合利润率,据此优化“三准入”政策工具(上市准入、医院准入、医保准入),从而为人力资本、技术资本、金融资本留下足够的流动性,决不能让人才断档、技术断层、资金断流,甚至带来健康福利滑坡;
让大健康政策科学流动起来:政治有纪律,学术无禁区。要落实中央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政策方针:“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我们认为,只有留足缝隙和养分,草木才会繁茂;只有允许大树和小草并存,生态才会多元。“健康国策2050”学术平台将持续推进学科交流、价值共识、数据共享、知识赋能。
如果,今年,以及今后几年,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不确定性),甚至无法规避/遏制其中在宏观/中观层面的诸多风险(不确定性)。
那么,维持流动性,就成为风险社会里最大的确定性——这是严冬中的生机,这是暗夜里的曙光,这是废墟之上的重生。
流动起来,才有未来。
让我们,一起奔流向未来。
梁嘉琳
“健康国策2050”学术平台创办人、总编辑
2022年2月16日
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