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国FDA发布了一份指南草案(下称草案),介绍了应该如何监管使用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人类基因疗法。草案里提到了目前基因疗法所存在的一些安全风险,也做出了一些监管的建议,比如需要进行至少15年的长期随访等。今日的这篇文章里,我们来一起了解下草案的主要内容。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也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阅读原始草案文件。
为什么要发布这项草案?
草案里提到,在过去10年里,医药产业不断应用人类基因组编辑技术,也有多款基因疗法已经获批。这些疗法在治疗疾病上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同时也存在潜在的风险。为了更好地让这些产品从实验室走上临床,造福患者,FDA决定发布这份草案,更好地协助产业评估这些疗法的安全性和质量。
这项草案针对哪些疗法?
草案对人类基因组编辑进行了定义,指那些对人类体细胞基因组的特定位置的DNA序列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替换的过程。它可以是体外(ex vivo,指编辑时细胞不在人体内)的编辑,也可以是体内(in vivo)的编辑,使用的方法可以依赖核酸酶,也可以不依赖核酸酶。
基因组编辑技术可能存在多个编辑基因组的元件,比如核酸酶、靶向DNA的元件(如CRISPR技术中的指导RNA)、DNA模板等。
产品开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总体来讲,基因组编辑产品的开发需要注意三大方面:修改DNA序列的方法,使疗法生效所需的基因组修饰,以及递送基因组编辑元件的方式。
对于编辑基因组的方法,如果使用核酸酶(如锌指技术,TALEN技术,CRISPR技术等),会在DNA的特定位点引入DNA链的断裂。如果不使用核酸酶(如碱基编辑技术、合成技术等)则不涉及DNA的剪切。所以在选择基因组编辑方法时,需要综合评估想要实现的目标,以及所选择方法的作用机制。
对于使疗法生效所需的基因组修饰,草案也有详细讨论——不少基因组编辑方法依赖的是细胞内在的DNA修复机制,如同源导向修复(HDR)和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HEJ)。两者区别在于前者还需要一条同源的DNA修复模板,以及前者更依赖于细胞周期中的S/G2期,而后者几乎不依赖细胞周期。草案也指出,这些方法虽然理论上较精准,但实际中依然可能出现意料外的DNA插入或者删除,导致不可预期的后果。
对于基因组编辑元件的递送,草案指出要评估不同方法的优势与局限。这些元件存在的时间越久,潜在的脱靶编辑风险和染色体重组风险就越大。为此,这些元件存在的持续时间需要尽量最小化,仅用于所需的编辑。对于体内编辑,递送方式还需要考虑能否靶向所针对的细胞与组织,而避免递送到非靶向的组织。
临床研究的考量
对于临床研究,草案率先指出要选择合适的研究人群,确保受益最大,风险最小。因此,这些产品的首个人体试验,应只纳入那些没有其它治疗选择的患者群体。一旦开启研究,就应当尽可能定期评估潜在的风险。
在监测和随访上,草案分为两块进行讨论,一块是与产品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脱靶编辑等。此外,研究人员们也需要监测是否存在和不良反应相关的细胞异常增殖、免疫原性、致瘤性等。类似的风险需要在临床前研究中就得到阐明和预测。另一块则是长期的随访,因为基因编辑可能在长期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草案推荐在使用疗法后,进行至少15年的长期随访。
草案同时指出,如果疗法涉及到儿童,还需要额外的考量,来进一步规避风险。
数年前,FDA曾指出到2025年,预计每年能批准10-20款细胞和基因疗法。随着本次草案的出炉,相信更多生物医药公司也将更好地开展研究,加速推进创新疗法的上市。我们期待这一天能尽早到来,让更多无药可用的病患能得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