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推行大范围中成药集采可能带来的产品价格下降,药企需提早应对。
01 2810个中成药暂停交易
近日,海南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发布《关于部分挂网产品暂停交易的通知》(简称《通知》),共有10757个药品暂停交易,涉及1700余家企业。
经赛柏蓝统计,此次暂停交易的10757个药品中共有2810个中成药,包括藿香正气水、板蓝根颗粒、六味地黄丸、牛黄解毒片等知名品种。
(完整名单见文末)
暂停交易的2810个中成药共涉及786家企业,既有一些中小厂家,也包括大量知名企业,例如云南白药、华润三九、广州白云山、以岭药业、济川药业、步长制药等。
除了海南的暂停交易,山东、辽宁等地还在近两个月公布了暂停挂网的中成药品种。
10月20日,山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关于调整部分药品挂网信息的通知》,包括天津同仁堂脉管复康片在内的部分药品暂停挂网。 10月13日,辽宁省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因收到河南同源制药的申请,暂停其香丹注射液的挂网采购。 8月19日,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网公布《取消2022年第四批107个药品挂网资格的通知》,双黄连口服液、蛇胆川贝液、感冒灵胶囊、板蓝根颗粒等多个中成药取消挂网。
从各地文件来看,药企取消挂网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企业自主申请、根据国家医保局要求、药品停产或重复生产等。
02 暂停线上交易的原因
根据海南的《通知》,此次暂停交易的是系统内挂网时间满一年但无交易记录的品种,若需要恢复交易资格,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提交需求申请,经审核通过后,方可恢复交易。
知名战略营销专家史立臣告诉赛柏蓝,造成药品挂网一年但无交易的可能性有很多,例如有些省份要求药企提供全国所有省份的挂网或中标价格,部分药企不提供,就形成了只挂网,而无价格的情况。 还有价格方面的原因,当挂网价格过高的时候,医疗机构难以议价,故而放弃采购;当挂网价格较低的时候,出于盈利问题考虑,有的药企会选择不和医疗机构签署采购协议,主动放弃院内市场。例如一些以院外市场为主的中药品种,药企不愿意挂网低价销售。 再就是积极性方面的问题,有些医疗机构,如果药企不着重推广,就不主动采购新品种。此外,那些被重点监测的中药品种,医院不愿意采购。 一位三甲中医院的医生告诉赛柏蓝,多数中成药在临床使用上并不具备“唯一性”,可替代空间较大。基于此,即便出现大批撤网的情况,对医院来说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随着监管越来越严,带金销售的现象越来越少。在疗效有保障的前提下,医生往往倾向于选择更有性价比的药品。此外,中医科室有着较强的传承性,在用药方面存在“使用惯性”,一般来说常用的中成药就那么固定的几种,轻易不会变动,患者也不愿意接受没见过的品牌。 史立臣表示,还有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比如原材料上涨,原料短缺,生产线停产等。 据米内网整理,10月19日,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通知称,近期有36家企业的45个药品因生产线改造、成本上涨、原料短缺、停产等原因提交撤废申请,无法保障甘肃省医疗机构的正常供应。 申请撤废的45个药品中,40个药品平台有同品种不同规格中标挂网药品可保障供应;5个药品为独家品种,请医疗机构使用同功能主治的替代药品。9个药品撤废原因是企业不再生产,包括熊胆降热片(独家品种)、风湿骨痛胶囊、芎菊上清片、感冒灵胶囊等4款中成药。
03 集采背景下的中成药
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需求驱动下,中成药集采启动并不断扩大范围,部分联合集采活动也产生了中标结果,降价幅度明显。
一位中药企业从业者告诉赛柏蓝,按照经验来看,药品中标价格普遍较低,而这些年中药原材料的成本却一涨再涨,这给药企造成了盈利方面的压力。
他认为集采确实能带动销量,但在目前整体利润较低的形势下,如果原材料价格再度上涨,高销量甚至有可能给企业带来高亏损。因此,有些企业选择主动开拓院外市场,以降低被“砍价”的风险性。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我国的中成药将面临更严峻的“优胜劣汰”挑战。集采给部分中成药进入院内市场提供了契机,但这要求产品本身具备较高的竞争性,没有难以替代的疗效又不具备性价比的产品,将很快丧失生存空间。 据了解,目前部分中药企业在创新方面开始布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中药新药审批受理27个,2021年中药新药审批受理62个,而2022年截至3月底中药新药审批受理达到18个。 当前的大环境下,对于推行大范围中成药集采可能带来的产品价格下降,药企需提早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