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医保基金是保证身体健康的活水,那药贩子就是在这座水库堤坝上挖洞的蚂蚁,在他们的周转下,经由倒买倒卖医保内药品这一“洗药”环节,医保资金从统筹账户中分流向利益方的钱包。
每隔三五天就得打包寄送一批快递,住的地方堆放着价值近16万元,超过5000余盒药品……
这不是哪个小药店的库房,而是一名“药贩子”的日常。
近日,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披露了一起跨省追查大案。南昌警方在清缴“回流药”的过程中,由医院门口一名形迹可疑的“药贩子”为线头,经过8个月的连续作战,最终掀翻了一条涉及22个省市,近百人参与,涉案价值超过2亿元的通过收购医保药品进行倒买倒卖的犯罪网络。
“回流药”的非法利益链条,一般是开药人使用医保在保人员身份,通过从医院或者定点机构购买药品,然后转卖给药贩子或相关中间人,层层转运后再次流向药店、诊所,而后销售给消费者。“把药品从医院买出来,流转一遍,再回到售药场景里,相当于把药品用非法手段‘洗’了一遍。对患者而言,是真药还好,若是假药劣药,还会为患者用药安全埋下隐患。”一位医药产业界人士表示。
全民医保的大背景下,如果说医保基金是维系所有人健康生活的蓄水池,那类似的“洗药”行为,从个人作恶到团队犯案,涉及金额从几万到几亿,无异于是“偷水”浇灌自家地,形成了水池上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蚁穴”。
01 22个省市,3000多个药店……捅出的“窟窿”有多大?
在刷医保卡—开药—收药—卖药这个“洗药”链条上,充斥着假病人、假病情、假治疗和假票据,从经济罪到刑事罪,总有一款罪名适配医保“偷水”人。
凿开医保缺口的过程中,卖药那一环是谁?从公开报道案例整理来看,“卖药人”大部分时候以老年群体和本身患病群体为主。
2018年,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分局抓获一起“洗药”产业链,涉案人员除药贩子外,其余50余卖药人均为中老年人。
“洗药”环节上流通量最大就是以治疗肝炎、糖尿病为主的慢性治疗药物,这也是街头药贩子热衷收购的药品类型。很多老年人本身自己就有相关病症,和药贩子有过一两次接触后很容易成为其固定的下家,宁波这一案件中,相关人员买卖的药品价格金额高达90余万元。
从“洗药”链条上的“开药”这一环来看,如果医保持卡用户有心犯案,那积少成多,几乎防不胜防。2021年,江苏省镇江市一对夫妻引起了当地警方的注意,两人在没有重大疾病的情况下,在当地大小医院、社区中心一年开出了近40万元的药品,几乎每天都要跑好几个药房。
抽丝剥茧之后,镇江警方发现,这两人背后,当地还有300余人存在此类无病虚开,有病多开的情况,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揪出了20多个相互关联的医保诈骗团伙。
令人感觉触目惊心的是,在“小、散、乱”的个人卖药者背后,这一洗药链条分散于国内11个省份,有100多家药店参与倒卖和销赃,而这显然只是产业链上的冰山一角。
“药贩子”这一现象由来已久,早在20年前媒体就有过相关报道,但近年来各地披露的案件,涉案省份之多,范围之广,金额之大仍然令人闻之胆寒。
每个动了贪念的开药人背后,可能都站着多个药贩子,这些药贩子背后又串联着中间商,药店等分销机构,犹如一张利益密切的大网,牢牢的吸附在医保基金上。
从医保“偷水”出来后,那些药品又流向了哪里呢?
2019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公安局就破获过一起涉案金额高达1.5亿元的案子。据相关办案民警介绍,当时案件中的“回流药”主要销往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少量销往河北、河南等地。黑龙江省3000余家中小型药店与案件中的药贩子韩某保持长期往来关系,其中哈尔滨市就有700余家,齐齐哈尔市300余家,牡丹江市200余家,其中牡丹江城区有40余家,其余药品主要售往城市周边的村屯。
在前述文章中提到的宁波市案例中,那些从老年人处低价收来的药品,被药贩子出售给他们的上家后,经过多道转手最终流入内地的农村。
镇江一案中,警方介绍,这起案件中,“药贩子”有的本身就是药企销售人员,因此得以掌握大量药店资源,“洗药”的团队常常是是亲戚、老乡互相搭伙。
链条最末端的销赃药店则散于全国,同样以监管相对松懈的农村地区药店居多。一位行业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中间商低价收购了这些药品后,简单分拣包装,再加价销售给药店,此类药品往往不会入账,而是在药店经营体系外运行。很多地区医保缴纳比例不高,相对便宜的回流药品就有了市场需求和生存空间。
整个利益链条的裹挟下,从下到上的“洗药”也就从一个个小的斑点发展到污渍,最后形成了医保黑洞。
02 “救命钱”漏洞之外,安全也是大问题
除了浪费医保基金外,“洗药”另一弊端同样不容忽视,就是药品安全问题。
药品在患者-药贩子-药店这些非法渠道流通时,药品质量往往难以保证。
陕西省山阳县卫健局原副局长徐毓才表示,《药品管理法》规定,所有的医疗机构包括药店购进药品,只能从具备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购进,从个人手上购买是非法的。由于渠道非法,容易成为假药和劣药交易的“渠道”。
《药品管理法》对于药品的储存也有明确的要求。一般药品要求常温保存或是避光保存,温度可以控制在20℃~30℃,有些需要阴凉保存的,温度不能超过20℃,而要求冷藏保存的,一般要求4~8℃的环境。即使药品是真的,但脱离了规定储存条件后,有变质的危险,到时候“救命药”很可能会变成“送命药”。
徐毓才强调,在集采把医保内众多药品价格打下来的同时,倒卖医保药品行为因为利益空间变大,反而更为猖獗。
在涉案金额高达1.5亿元的牡丹江案例中,牡丹江市阳明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民警张利虎在介绍抓捕情况时曾表示,“现场地上到处摆满药品,大落地窗前,阳光直射在需要冷藏保存的胰岛素、四联菌素片等药品上,室内温度足有25摄氏度,储存环境十分堪忧!”
此外,一旦药品流通的非法渠道建立,假药、伪劣药、过期药几乎防不胜防。从收购途径来看,很多老年人卖给药贩子的本身就是自己吃不完或开多了的药,对药贩子来说这些药往往成本更低,但临近过期或者早已过期是大概率事件。
更无良的是,一些药贩子会专门蹲点以低价回收一些慢性病药盒,这些包装盒和过期药去向何处,未免令人担忧。在办理类似案子时,警方多次提示,市民在购买药品时,注意看药品内包装与外包装上的编号、生产日期等标示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很有可能是经过再包装回流的药品。市民如果购买到这种药品,应该立即报案。为遏制此类行为,福建厦门等多地曾下发《关于加强药品包装处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在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将药品包装进行“拆零毁形”处置。
2022年3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3月6日正式实施。
对明知系利用医保骗保购买的药品而非法收购、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定罪处罚;指使、教唆、授意他人利用医保骗保购买药品,进而非法收购、销售的,以诈骗罪定罪处罚,重点惩治倒卖医保骗保药品的“中间商”,斩断“回流药”产业链。
近年来,各地医疗保障部门也纷纷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部门等展开联合执法行动,对重点药品进行长期追踪。梳理各地的不同案件可以发现,大数据筛查正在此类案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提到的宁波市相关案例中,正是大数据分析发现一位参保人员配药频率高、数量大,与本人病史不符,才让监管部门抓住这根尾巴牵出了后面的“硕鼠”团队。
犯罪分子未浮出水面之前,很难从表面区分正常就医和“洗药”的区别,通过大数据筛查,可以及时精准的锁定异常行为,制止“薅医保羊毛”。
2022年全国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通报指出,2021年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70.8万家,查处41.1万家,追回医保资金234亿元。医保、卫生健康部门共协助公安机关侦破诈骗医保基金犯罪案件2031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002余名,追缴涉案医保基金5.1亿元,侦破非法经营医保药品案件349起,涉案金额达15亿元。
医保基金是所有人的“救命钱”,决不能任由不法分子在利益驱使下将其形成一个地下产业和黑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