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License-in是拉动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的硬通货,那么License-out便是中国创新药企业成功“出海”、走向国际化的敲门砖。
加速全球化的底层逻辑
自2015年开启药政改革以来,国内创新药研发能力快速提升,药物创新性和研发效率的优势逐渐得到国外制药巨头认可,越来越多药企将创新药进行License-out。
License-out的底层逻辑在于:国际化、商业化、差异化,对处于创新药“内卷”的国内药企而言,既是顺势而为的破局点,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国内药企纷纷实施License-in(许可引进)或License-out(对外授权 )策略。
所谓License-in/License-out,是指“产品”(某项专利或技术,某种化合物或产品)的引进或授权,而引进方需向授权方支付一定的费用(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销售提成等)。
区别于自主研发,License-in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能弥补自身产品线的短板和业务,丰富创新药产品管线,又能平衡应对创新药“内卷”,通过打造差异化优势实现“弯道超车”。这也是为何近年来国内药企License-in交易接连创出新高的逻辑所在。
而今,在国内创新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伴随着创新药企业乘势而起以及研发实力的增强,逐渐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从而使得License-out项目数量激增,交易金额也不断创造新高。
事实上,无论是License-in的“引进来”,亦或是License-out的“走出去”,都离不开全球化。而加速全球化,对当前处于“内卷”的创新药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一方面,尽管目前部分药企已经能自主研发某些创新产品,但我国正处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的关键阶段,主要采取快速跟随策略,以研发Me-too或者Me-better药物为主,继而会出现同质化严重的现象。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已经进入红海市场的PD-1单抗。截至目前,国内已有8款PD-1单抗药物获批,同时还有近百个在研项目。据西南证券统计,中国有85家企业在研发或合作研发PD-1产品,未来2到3年内国内PD-1产品数量将达到15个。可见,“出海”早已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部分创新药企业目前仍未建立起成熟的销售和营销团队,加之对海外市场也不熟悉,因此市场结构仍以国内为主。
即便是恒瑞医药、石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贝达药业等国内知名药企的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均不足20%。而美国、日本等国家诞生诸多跨国制药巨头的成功经验,均深刻地告诉我们:国际化战略才是小企业走向“Big pharma”的必经之路。
▲日本医药企业发展模式 数据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整理
身处一个战略性市场中,我国创新药企业为了成功“出海”,主要选择在美国等地自行申报NDA/BLA新药申请或者License-out。
例如,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传奇生物的CAR-T疗法cilta-cel、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等均向美国FDA提交NDA/BLA上市申请。但期间也会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出现FDA延迟审评的问题。
相较之下,License-out的特点在于:通过与海外药企的合作,既能在研发端实现优势互补、降低新药研发风险,又能在销售端借助国际大药企的销售网络,使国产创新药更快地打入国际市场,并获得丰厚的现金流回报。
▲我国医药行业License-out发展历程 数据来源: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总结来看,License-out无疑是国内药企快速走向全球化的有效策略。从License-in到License-out的转变,可谓既对抗了创新药“内卷”、突破国内市场盈利天花板,又能开辟海外市场,顺应了加速全球化的趋势。
License-out交易火热
在国内创新药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单打独斗恐独木难支。就连一向自己闷头搞研发的“医药一哥”恒瑞医药,也被迫进行License-in 或License-out。这意味着,只有强强联合才是发展王道。
仔细回顾过去几年我国发生的License-out交易,可见整体呈现出稳健上升的态势。
2015年以前,我国主要是仿制药为主的阶段,国内比较少发生License-out事件。但是,从2015年开始,国家颁布了药品审评审批改革、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后,国内创新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加速崛起,Biotech不断开拓和尝试新靶点、新技术。
特别是2017年6月中国成为ICH会员,随着监管体系国际化(利于国产药品进入国际市场),Licensed-out项目开始加速涌现。
普遍的观点认为,2020年是医药行业License-out的元年。这一年,国内License-out项目创出历史新高,其中部分合作协议的总额超过了10亿美金,首付款也超过1亿美金。
数据揭示真相,据美柏资本不完全统计,中国医药行业在国家政策变革及资本主推的双重动力下,医药跨境合作(许可交易、跨境投资、跨境并购)日趋活跃,2020年实现爆发式增长:医药跨境交易一共113笔,其中资产买入(License-in/投资/JV/并购)共71笔,资产卖出(License-out/联合开发/被并购)共42笔。相较于2019年,交易数量增长迅猛。
▲国内药企License-out项目数量(单位:个)和项目靶点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国盛证券研究所
细分来看。根据国盛证券研报显示,PD-1/PD-L1、VEGF等广谱靶点在License-out的靶点分布中占据主导位置,后续如BTK、EGFR、HER2在特定疾病领域具有优势的靶点也成为企业授权的主要靶点。
以“抗癌神药”PD-1单抗为例。早在2015年,恒瑞医药便与美国Incyte就PD-1单抗SHR-1210达成7.7亿美元的合作,虽然该项协议在2018年被迫终止,但也实现了中国企业第一次对外转让创新生物药品;2020年,信达生物也将自主研发的信迪利单抗在中国以外地区的独家许可授权给礼来,从而获得累计超10亿美元款项。
▲国产PD-1海外License-out进度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国盛证券研究所
从近年来参与License-out项目的企业看,国内主要授权方包括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研发实力强劲的生物制药企业,以及天境生物、绿叶制药、科伦药业等转型创新药企的传统药企;海外主要受让方主要是礼来、艾伯维、默克雪兰诺等跨国制药巨头。
此外,License-out项目主要以抗肿瘤和抗感染领域为主。同时,项目阶段主要集中在临床前、Ⅲ期临床和上市阶段,且多数包含开发和商业化的权利,这样既能规避临床早期的风险,又能同时获得资本。
2021年,国内License-out交易火热程度依旧有增无减。据美柏资本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医药跨境交易一共91笔,其中资产卖出(License-out/联合开发/被并购)共21笔,单笔交易金额也屡创纪录。相较于2020年,今年上半年数量已经超过半数,今年有望再破新高。
▲2021年上半年中国医药License-out汇总 来源:美柏资本
License-out交易“竞速赛”
如今,国内药企都将发展的矛头瞄准了国际市场。那么,在这场“竞速赛”中,究竟谁坐上了国内License-out交易总额的头把交椅呢?
截至2021年8月,国内License-out交易总额排名前列的项目包括维迪西妥单抗、替雷利珠单抗、lemzoparlimab、奥布替尼、伏美替尼等。
1 维迪西妥单抗
2021年6月,维迪西妥单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适应症为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的HER2过表达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成为首个国产ADC药物,目前在研适应症覆盖胃癌、尿路上皮癌、乳腺癌、胆道癌、肺癌等各类癌种。
2021年8月,荣昌生物将维迪西妥单抗以26亿美元授权给西雅图遗传学公司(Seagen),创下中国创新药单药出海交易金额新纪录。根据协议,西雅图基因获得在荣昌生物区域以外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益,荣昌生物将保留在亚洲区(除日本、新加坡外)进行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的权利。
▲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Top10(按交易总额/亿美元) 资料来源:医药魔方,国盛证券研究所
2 替雷利珠单抗
2021年1月,被称为“PD-1 出海之王”的百济神州与诺华签订合作协议,授权诺华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开发、制造和商业化替雷利珠单抗。
根据协议,百济神州将获得6.5亿美元的预付款,至多15.5亿美元的注册、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替雷利珠单抗在授权地区未来销售的特许使用费。其中,6.5亿美元创下了国内创新药出海最高首付款纪录。
目前,替雷利珠单抗已在中国获批五项适应症,同时在全球开展35项临床试验,覆盖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肝细胞癌、食管鳞状细胞癌、胃癌等各个癌种。
3 CD47单抗lemzoprlimab
2020年9月,天境生物就CD47单抗lemzoprlimab(TJC4)与艾伯维达成了全球战略合作,并获得总额19.4亿美元的分期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全球销售额中两位数比例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除了大分子生物药以外,奥布替尼、伏美替尼等小分子药物也在国内License out交易中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例如,2020年12月,诺诚健华研发的口服小分子BTK抑制剂奥布替尼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之后凭借优异的临床疗效,奥布替尼上市不足半年销售额便达到1.01亿元。2021年7月,诺诚健华与渤健(Biogen)就奥布替尼达成协议,获得总价超9.3亿美元的付款金额,这笔交易金额刷新了国产小分子药物授权记录。
艾力斯研发的第三代EGFR-TKI小分子靶向药伏美替尼,于2021年3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6月便与ArriVent就伏美替尼在海外市场的开发及商业化达成合作,交易总额达8.05亿美元。
尾声
棋局落定,近年来交易频频的License-out项目,无疑充分证明我国药企的研发能力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展望未来,License-out事件也只会有增无减。
【参考资料】
1、兴业证券、国盛证券、国海证券研报
2、美柏资本官网
3、各公司公告、财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