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解决没有药的问题,但真正解决药品可及问题的,是“灰扑扑”的仿制药。民众对“中国的仿制药就是山寨货”的深层次认知,让医药人颜面扫地。仿制药如何实现“高质量”?如何才能不陷入“死缓或死刑立即执行”的窘境?
第八批集采中选结果发布当天,一所高校的药事管理课上,关于“集采与仿制药”的思辨,热火朝天。
学生们关注的是自己未来的就业去向,而老师则对学生们得出的“仿制药企在现行政策下,不是死缓,就是死刑立即执行”的结论忧心忡忡。
中国仿制药到底该怎么办?
“死一批”似乎是个确定性答案。但会留下多少家?谁会留下?留下的仿制药企长什么样?答案并不统一。
此前,“中国4000家仿制药,至少要关掉3000家”的判断引发行业热议,有观点认为让药企直接“死”掉,不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也有观点认为,剩下1000家,仍然有点多,“最终可能只剩下几十家,甚至更少。”
集采开始后,将一个首仿文号养活一家药企的“舒服日子”彻底“干翻”,现在要么你有绝对数量级的仿制药批文,用成本拼价格,用低价换市场;要么能在质量、品牌上超出芸芸众生,不然“死掉”的结局已经注定,早晚而已。“仿制药企数量当下也许不会断崖式下降,但整体在减少,而且最难的时候还没到。”一位仿制药企的从业人员表示。
集结众人智慧后,E药经理人将其归纳成四条:纯仿制走高质量路线、抓住小品种的差异化优势、抢首仿和做改良。
仿制的两个层次
在鼓励创新的语境里,仿制药往往被忽略。但众所周知,仿制药才是国人用药基本盘。
“中国的仿制药必须加强,不能削弱,否则会底盘不稳。”药学院研究员、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悦表示,医药行业政策实际上应当是创仿平衡,两翼兼顾,一是创新,二是高质量仿制。但现状是两翼一强一弱,相比于创新药的大力支持,促进仿制药发展的政策相对弱化。创仿平衡、两者并重,是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追求的平衡。不过,“以往那个一窝蜂干仿制药的历史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产业发展不能倒退回去,容易仿的一拥而上,最后大家还是恶性竞争,无法做大做强。”
那么,到底何为高质量仿制药?
最低的要求即为质量持续一致。这多可笑,可这或就是中国仿制药的现状,哪怕它通过了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
四川汇宇研究院副院长胡和平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表示,仿制药企的使命就是,持续给患者提供与过评或申报时,核心质量一致的药品。但因为有些产品的质量申报标准并不能够足以覆盖全面的评估,长期以来,一些企业在过评的时,产品质量是好的,可过评之后就出现各种差异,可能因集采降价后不得不压低成本,质量也可能发生些微变化。
因此,诸多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的业界人士认为,药监部门需要构建一个持续、动态的质量抽查制度,并对突破质量底线的药企“零容忍”,对“坏学生”惩罚力度得够,对“好学生”落实相应奖励政策。
质量稳定,工艺优化,成本低,是第二层高质量的含义。长期关注医药市场的投资人王禹强调,“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对仿制药的最底线要求”,此外,“在确保质量和疗效的情况下,我的药具备成本优势,效率提升,这也叫高质量仿制。”印度仿制药企,大部分走的就是这条路。
用高技术壁垒构建门槛
仿制即考验速度,也考验眼光,这跟新药立项有着同样的底层逻辑。“视野放大点,眼光放高点。普通仿制药要做,但速度必须得快。另外不过度依赖于集采品种,仔细评估要做的项目。”胡和平表示。
重量级原研药专利即将过期时,全球的仿制药选手都盯着,只要药学团队人员结构完备,CMC认知足够,基本都可以实现仿制。
一位业内人士形容,“当狼多肉少时,速度就是关键因素。研发效率低、速度慢的没法跑到前面。”
因此,对于仿制药企来说,一定要清楚自身的定位,提前最好规划,集中优势资源,打阵地战,找准差异化突破点。突破点无外两个:技术壁垒高,少人干或者别人干不成的;品种小但有需求的。前者可能市场潜力更大。
杨悦认为,要鼓励仿制药企业勇于突破原研的技术壁垒,破解配方和工艺难题。对于很多企业,能做好仿制是走稳第一步,后续也会有再改良升级的机会。
投资人王禹也认为,如果仿制药企真有能力局部垄断的技术,有技术平台硬实力,这才是比较级较高的高质量仿制。
如苑东生物、汇宇制药的策略就是通过构建高技术壁垒的差异化竞争力,在复杂制剂、特殊制剂等方面聚焦和搭建平台。华海也是如此,其制剂研究院大概有200人进行仿制药开发,挑战专利产品,在张江地区就约有100人左右的团队进行复杂仿制药、创新制剂的研发。
复杂制剂因其高壁垒,使得实践起来困难颇多,其中懂技术的人才和用的生产设备,是关键问题。“仅一个,可能就会‘劝退’不少药企”,长期关注仿制药的业内分析师谭雷感慨道。
除了以上这些,政策层面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杨悦提到,美国对复杂仿制药的激励政策在上市前、审评中以及上市后这三个阶段均有分布,通过发布产品特定指南、开展pre-ANDA 会议和中期审评会议、出台复杂仿制药的相关政策,开展仿制药特别是复杂仿制药领域的监管科学研究、对首仿药给予优先审评程序、授予首仿独占期等激励方式等,鼓励缺乏竞争的复杂仿制药等领域的研发。
“建议我国明确复杂仿制药的定义和分类标准,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复杂仿制药研发激励政策。”杨悦说。
抢首仿和做改良
抢首仿则是高质量仿制的最高级。而做改良,事实上已经从仿制延展到了防创,有的甚至是新药。
首仿药的上市意味着第一个(批)竞争者的出现,是促进降价的主要因素,其一大重要价值就在于促进了药物可及。
“然而目前有个问题,首仿药的界定还不够清晰,实际执行中要求挑战所有专利成功才能获得首仿独占期资格,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在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建立后,极少听到一个仿制药企获批后宣传自己获得了首仿独占期,这不尽令人深思。”杨悦分享到,“这样的首仿独占实际上增加了首仿独占期的获得难度,也与鼓励首家仿制药的初衷不符。”
此前,石药欧意首仿玛巴洛沙韦片,虽然略有争议,不过其与罗氏的专利PK,具备很高的参考价值,也值得“攻方”仿制药企和“守方”原研药企深思。
彼时对中美医药市场有深度研究的律师黎邈,从法律专业层面和E药经理人也分享了更为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同一个药品通常有多个专利保护,活性成分化合物专利,配方组合物专利,医药用途专利等。中美两国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都允许原研药厂登记多种类型的专利。但两国制度存在一个重要的不同:美国的仿制药,只要挑战登记的其中一个专利,一旦挑战成功且符合首仿身份,则获得180天的独占权。这是因为活性成分的核心专利通常挑战难度很大,因此鼓励仿制药厂对不同专利采取不同声明策略,比如仅挑战组合物专利(第IV类声明)而等待活性成分专利到期(第III类声明)。“这样一来,社会价值和公众获益是较大的,因为仍然提前了仿制药的上市日期,且首仿者180天独占期后其他仿制药也就都可以上市了。”
但与之相比,中国要复合独占权的首仿药资格是:满足“双首个”(首个挑战专利成功并首个获批上市)的化学仿制药,而挑战专利成功是指化学仿制药申请人提交四类声明,且根据其提出的宣告专利权无效请求,相关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如此才能获得12个月的独占权。如果只满足其中一项,则不能享有其独占权。
“这个难度就太大了,一定程度上挫败了仿制药的专利挑战积极性,他们很可能选择一个都不挑战。最终结果就是得等到原研药所有专利到期后仿制药才能开始销售,药品的可及性大大降低。”黎邈表示。
做改良创新,则是高质量仿制的另外一个境界。按照现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改良创新是2类新药。
这方面绿叶走在了产业前列。早在2021年,其自主研发的创新制剂——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瑞欣妥,2类新药)已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上市批准,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开展全球注册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微球制剂。
一位药物研发人员用隧道里的光,形容药物研发,“车驶进漆黑的隧道,不知道能不能走通的是创新药,知道前面有光,但不清楚路上有没有坑的是仿制药”,潜台词是仿制成功率具有确定性,但在集采降价常态化的政策环境中,只有做到高质量,才能在研发的确定性中,找到市场的确定性,而不是陷入“死缓或死刑立即执行”的窘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