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医院端松绑,利好注入创新药 | 第一现场
产业资讯 研发客 2023-09-21 1978

多位新药研发企业负责人对鼓励创新药进院措施陆续出台充满期待。但也有药品市场准入研究专家认为,医院和企业一旦双向自由选择,新的游戏规则将出现。

医药板块数月阴雨绵绵,最近有拨云见日的迹象。A股医药股不时全线飘红,其中多家创新药公司出现单日较大涨幅。

此番利好传导或来自医院端。不少投资机构分析认为,南京召开的2023中国医院院长论坛为行业释放积极信号。

未来,医院端改革推动创新药发展的引擎还可能进一步加码。近期多地接连出台措施,破除药品医院准入高墙,不少政策直指创新药进院桎梏。广东省卫健委发布《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目录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下称“广东征求意见稿”),上海多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上海若干措施”),以及其他多个省市的相关文件都明确要加快创新药械进院,实现“应配尽配”。

多位新药研发企业负责人表示,对鼓励创新药进院措施陆续出台充满期待。但也有药品市场准入研究专家认为,一旦政策壁垒解除,医院和企业即双向自由选择,因此要提升进院政策的落地效果,企业也要协同参与。“不少国产创新药此前不太重视产品上市后研究,这一现状需要改变。”

多地力推创新药进院

首次提出创新药医疗机构“应配尽配”,是在国家医保局和卫健委2021年9月发布的《关于适应国家医保谈判常态化持续做好谈判药品落地工作的通知》。查阅各省和直辖市发布的相关文件可知,已有近10省市跟进,包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福建等三甲医院集中区域。

在这一通知出台之前,也有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政策先行发布,不少谈判产品在入院难之下,先行进入“双通道”定点零售药店。但有谈判药品销售人员在接受研发客采访时提到,其切身感受到创新药进入“双通道”药店和进院,产品市场推广效果差异明显

“即使是医保谈判品种,临床医生在处方医院目录外药品时也十分谨慎,一方面院外处方程序麻烦,另一方面患者对院外购药有所担心。因此不少医生会退而求其次,选择治疗效果差但医院目录内已有的品种替代。而创新药进院后,医生的处方积极性明显提高,患者也容易接受。”

显然,创新药进院对企业和患者都有一定利好,但有医药人士指出,此前创新药进院难的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对二、三级医院药品品规数的限制,导致院内目录药品调整困难,药事会召开积极性也因此降低;二是来自费用支付方面,医保总额限制、药占比、DRG付费、药品零加成后的管理费用“补偿”,也都可能导致进院难。

目前,力推创新药进院的省市,出台政策措施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

此次的广东征求意见稿主要针对上述阻力一。其在2012年版的《广东省医疗机构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管理指南》上进行了修订,最明显的变化是将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品规数限制完全删除,还提出有儿童适应症的药品可不受“一品两规”和药品总品种数限制。

另外,对于药事会召开频率,广东征求意见稿明确每季度应当至少召开一次,必要时随时召开;医疗机构每年要对药品目录至少开展一次综合评估,不断优化用药结构。

而北京、上海等地发布了针对阻力二的措施。北京市医保局《关于印发CHS-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试行)》,对于符合条件的创新药械等,可以不按DRG方式支付,单独据实支付。

上海若干措施也提出,调整优化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医院不得以用药目录数量、“药/耗占比”等原因限制创新药械入院。并对谈判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创新药前三年实行单列预算,不纳入当年医院医保总额预算,第四年按前三年最高一年使用情况纳入总额预算测算基数。

这些措施都有望让创新药在医院端松绑,减少创新药纳入医院药品目录的后顾之忧。

国谈药品可能优先进院

不过,由于最初提出医疗机构对创新药“应配尽配”针对的是医保谈判药品,因此多数地方在推动创新药进院时,政策也向医保目录内药品倾斜。因此,医保内产品可能首先获得政策加持,进院政策或间接推动创新药尽早参与医保谈判。

广东征求意见稿提到优先选择国家医保目录药品。要求自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公布后三个月内召开药事会,根据临床用药需求,对协议期内国谈药品做到“应配尽配”。

浙江、福建等地发布的相关文件中,采用了几乎相同的表述,福建还将召开药事会时间提前到医保目录调整后两个月内。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征求意见稿还在药品调出情况第9条中指出:已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出、医保目录调出,或国谈药品不续约(特别是因国谈药品身份纳入医疗机构药品目录的)等情况,应重新评估是否调出医疗机构药品目录。

这些政策都强调创新药进院与医保目录调整联动

有肿瘤药研发企业此前因进医保不代表进医院,而对产品参与医保谈判比较犹豫。其表示如果医保和进院联动,那就会尽早考虑让产品纳入医保目录。

当然,也有上海等地对医保目录外药品进院展开尝试。上海若干措施更倾向于全面加快创新药械临床使用,其提到对医保目录创新药给予更多扶持,也表示目录外药械可由企业和医疗机构自主议价,并将优化新项目试行期内医疗机构自主定价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加快应用。同时文件还配合进行多元支付手段探索。

进院评估回归临床价值导向

至于政策出台后医院是否会很快敞开大门,接纳大量创新药入院,仍存在不确定性。少量实践经验提示,医院会重点关注产品的临床优势

浙江省率先在2021年底提出,原则上国谈药品品种配备率三级甲等公立综合性医疗机构不低于30%的目标。今年4月,浙江省医保局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全省136家三级医疗机构国谈药品配备情况,结果只有19家医疗机构国谈品种的入院数量超过100个,勉强达到或接近30%的及格线。

其中不同产品出现冷热不均的情况,有热门产品已进院数量超百家,也有近1/3品种进院数量少于5家。

前述准入研究专家认为,一旦政策限制打破,创新药进院临床需求就成为主导因素。“创新药临床实际使用时间较短,要让医生和患者尽快了解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势,就需要企业展示扎实的临床研究数据,并积极开展上市后研究,体现与竞争产品的比较优势。”他提到,推动药品进院,需要企业自身不断积累数据、提高产品的研究质量。

广东征求意见稿中也有提及,鼓励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对药品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开展综合评价,并加强评价结果的分析应用,将其作为本机构药品目录遴选、调整的依据。

若将进院措施与近期发布的其他政策联系起来,如《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工作程序(试行)(修订稿征求意见稿)》等,均反映创新药商业化正在不断回归临床价值轨道。

您可能感兴趣
干细胞即将发动圣战
干细胞即将发动圣战
产业资讯 潮药Bar 2025-05-21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