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中国肿瘤药物批准情况
国内一批创新药企业于2018-2023年迎来了首款上市产品,标志着我国创新药已经步入密集收获期。从2018-2023年获批的创新药数量看,未来上市创新药数量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在获批的新药中,肿瘤领域一直是新药研发的重点领域,从2018年开始,中国抗肿瘤药物每年批准占比均超过全球,2021-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抗感染药物批准数量略有上升,但随疫情开放,2023年截至11月,获批的新药仍以抗肿瘤产品居多。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1.1、全球&中国肿瘤药物在研情况
在研创新药方面,全球肿瘤领域占所有创新药40%左右,从2022年开始略微下滑,中国在肿瘤领域的在研药物比例一直处于50%以上,2021年占比达到58%,高于全球,从2022年开始下降,2023年下滑至39%,同样也受疫情影响这两年药企转向抗感染药物的开发,但整体上看,相较于全球,中国医药企业在肿瘤创新药的研发上投入更高,也导致在国内肿瘤领域的创新药研发较为内卷。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1.2、中美国小分子肿瘤创新药研发成功率
对比中美肿瘤领域小分子药物创新药研发成功率,美国临床2期的通过率与成功率均低于中国,其fist-in-class项目相较于国内更多,在验证有效性时存在较大障碍,临床1期与临床3期通过率与成功率中美较为接近,但对比其他领域整体偏低,肿瘤项目研发时间跨度长,难度大,以及赛道内卷都是成功率偏低的原因。
(通过率:指从该阶段顺利进展到下一阶段项目的比率;成功率:指进入该阶段至最后项目上市的项目比率;统计范围:起始时间:2016年(化药注册分类改革)起年申报临床的新药)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1.3、2018-2023全球&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情况
全球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数量2018-2021年一直保持平稳,从2022年开始下降,与全球经济下滑,新冠疫情等不无影响,药企转向投入抗感染药物及疫苗的研发,国内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数量从2018-2021年呈上升趋势,至2022年趋于平稳,但临床1期试验仍处于上涨态势,说明国内创新药企业对于抗肿瘤新药仍具活力,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国内肿瘤创新药从临床1期通过至临床2期成功率并不高。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1.4、2018-2022肿瘤药物市场情况
2018年至2022年,肿瘤药物医院端总销售额呈现小幅波动趋势,医院端销售情况已趋于稳定,从894.38亿RMB(2019年)到955.99亿RMB(2022年)。环比增长率波动较大,2021年环比增长率为9.13%,在2022年出现了-2.97%的环比下降。原研肿瘤药物方面,销售额整体呈增长趋势,但环比与总销售额一致,呈下降趋势。政策方面,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医保谈判等,减少药品目录,限制医保报销范围,对肿瘤药物价格进行限制等,都是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原因。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二、肿瘤药物发展分析
据全球药物分析系统数据库统计,在肿瘤领域,全球范围内共有1625个药物,在中国则有796个药物进入临床及上市阶段。
在全球范围以及国内研发来看,95%以上药物研发处于临床阶段(包括临床申请到临床三期),其中肿瘤、实体瘤、非小细胞肺癌、癌症在肿瘤研发领域始终占据前列且数量较多。
下面将对非小细胞肺癌、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这三个肿瘤领域适应症的市场数据做分析介绍。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2.1、非小细胞肺癌市场数据分析
肺癌大致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比80%-85%,小细胞肺癌约占比15%-20%。
全球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市场规模稳定增长,2022年全球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市场规模超过400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9.41%。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整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经济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癌症发病率的提高,国内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的需求增加,市场规模不断扩张。2022年,中国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市场规模达到542亿元,同比增速达到34.99%。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整理
从区域来看,目前,欧美地区是全球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的主要消费市场,2022 年美国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达40.27%,中国则占比接近20%。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整理
从药品分类来看,目前,我国已累计批准65个药物用于NSCLC的治疗,主要包括25个生物药和40个小分子化药,化药占比60%以上,生物药又多以抗体为主,包括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等。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整理
根据全球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分析,预测到2030年中国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市场将达到1828.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3.2%。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整理
2.2、多发性骨髓瘤市场数据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仅次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第二大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根据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我国MM患病人数由2016年的4.47万上升至2020年的5.78万,并有可能在2030年达到9.52万。
目前,全球已累计批准49个药物用于MM的治疗,调研统计,2022年全球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市场规模已超过320亿美元。
其中仅是来那度胺、达雷妥尤单抗、地舒单抗、泊马度胺四种药物已占据MM领域超80%的市场份额。
其中,艾基维仑赛同比增速达到136%、艾萨妥昔单抗的同比增速也超过了50%。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整理
在国内已有24个药物获批用于MM的治疗,据药智网数据统计其在国内公立医院终端以及线下实体药店销售的市场情况。
从医院销售市场来看,近五年的销售额均维持在40亿元以上,2022年销售额达到43.24亿,较前年虽有所下降,但属于稳定阶段的正常波动。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整理
从线下实体药店来看,近五年的销售情况大体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从2021年开始以及去年,均突破10亿元大关。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整理
2.3、前列腺癌市场数据分析
前列腺癌作为男性特有的恶性肿瘤,多发于65岁以上的男性。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雄激素剥夺疗法(ADT)、雄激素受体(AR)拮抗治疗等。
2022年,中国前列腺癌治疗药物中市场份额最高的为亮丙瑞林(31.34%),其次为戈舍瑞林(27.74%)。这两个药物为ADT疗法,这是因为目前国内的主流用药仍以ADT疗法为主,所以市场份额高。
而国外主要用药以恩扎卢胺为代表的第二代AR拮抗剂为主,2022年,其全球销售额高达46亿美元,被誉为前列腺癌领域的“药王”。
恩扎卢胺于2019年在中国获批上市,2021年实现院内销售额超亿元,2022年更是增至2.7亿元。
恩扎卢胺在国内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整理
中国前列腺癌治疗药物的市场中销售额前五的企业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销售额前五的企业为阿斯利康、杨森制药、丽珠制药、北京博恩特、武田制药。
阿斯利康为比戈舍瑞林和卡鲁胺片的原研企业,且戈舍瑞林是其独家产品,所以市场份额远高于其他企业。
杨森制药为阿比特龙的原研企业,近年来受多家仿制药上市和集采的冲击,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丽珠制药、北京博恩特、武田制药的产品为亮丙瑞林,其中武田为制药原研企业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整理
三、肿瘤靶点发展分析
全球范围内,HER2、PD-L1、EGFR、CD3、CD19、PD-1以及细胞DNA成为肿瘤领域药物研发中备受关注的热门靶点,这其中细胞DNA的上市药物最多,有63个,其次是HER2有32个;CD19临床1期-临床2期数量占比最高,常运用在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血液肿瘤,因其个体化治疗的方向,商业化前景被高度关注;CD47、CLDN18.2靶点虽暂未有药物批准上市,但在研药物也已有百余个,是潜在具有竞争力的靶点。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在国内,靶点药物研究数量与国际相近,其中对于PD-1,CLDN18.2的研究热度要明显高于全球,CTLA4、BTK、CDK4、CDK6等靶点相较于全球在国内的研究也较受关注。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肿瘤药物卡度尼利单抗便是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CDK4/CDK6抑制剂国内也已有先声药业的曲拉西利,和江苏恒瑞的达尔西利先后上市。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3.1、HER2靶点研发情况
原癌基因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一种跨膜糖蛋白。通过RAS/RAF/MAPK、PI3K/AKT、STAT和PLC等多种通路,调节细胞生长、存活和分化,并参与细胞增殖和分化。
当HER2过表达时,将促进细胞过度生长和不受控制,从而推动肿瘤发生。其过表达发生率在乳腺癌中比例较高,扩增在约15%-20%的乳腺癌中存在,与全身转移和生存率降低相关,其次包括胃癌等多种疾病。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肿瘤中ERKs调节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是多种生长因子(EGF、NGF、PDGF等)的下游蛋白,ERK和其信号途径在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中介和放大信号的作用,一方面接受大量来自生长因子、丝裂原、环境刺激等的信号,另一方面通过ERK信号级联反应作用于核转录因子如AP-1、NF-KB等,调控基因表达。在许多人类的癌症(如口腔癌、黑色素瘤、乳腺癌等)中都可发现ERK的过度激活。MAPK通路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导至细胞及其核内,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凋亡和迁移等。
图片来源:药智数据
上图为MAPK signaling pathway(MAPK信号通路),HER2通过激活下游RAS、RAF、MAP2K1/2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以切断信号转导的途径,来抑制肿瘤。
近年来,以HER2为靶点的药物研发项目每年的新增数量较多,且呈上升趋势,虽然已有数十款同靶点药物上市,该领域一直为肿瘤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门靶点,2022年为该靶点研发项目数量的高峰期。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全球已有十几款以HER2为靶点药物获批上市,包括单抗、ADC和小分子药物。从1992年起,20多年持续有新药通过临床实验、获批上市,证明该靶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罗氏也拥有该靶点首款获批的单抗药物曲妥珠单抗,后续又推出帕托珠单抗和恩美曲妥珠单抗。下图为部分批上市的靶向HER2的药物。
图片来源:药智新闻,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新技术的涌现,除了单抗、ADC和小分子药物外,以HER2为靶点的药物研发领域还包括CAR-T、CAR-NK、树突状细胞、腺病毒等药物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曲妥珠单抗已经成为HER2阳性乳腺癌全程治疗的金标准用药以及HER2阳性转移性胃癌一线治疗的基石。曲妥珠单抗与利妥昔单抗和贝伐珠单抗被称为罗氏的“三驾马车”,给罗氏贡献了巨大的收入,其2019年全球销售额达到573万RMB,由于专利到期、仿制药以及其它药物的竞争关系,销售额有所下滑,即使这样,曲妥珠单抗在2022年全球销售额也达到478万RMB。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企业公开年报整理
3.2、CD47靶点研发情况
CD47,一种跨膜蛋白,可通过SIRPα、TSP1和整合素等多种途径,调控调节免疫应答、细胞黏附迁移、凋亡增殖等多种生理活动。
肿瘤细胞CD47的过表达,可通过SIRPα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使癌细胞逃避免疫攻击,促进肿瘤内血管增生、抑制效应 T 细胞等多种方式推动肿瘤细胞增殖和扩散。
近年来,虽尚无以CD47为靶点的药物获批上市,但每年的新增研发项目数量呈上升趋势,其在肿瘤研究领域的关注度逐渐升高。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由于CD47不仅表达于肿瘤细胞,也表达在红细胞等正常细胞中,已有不少CD47在研药物因安全性问题(如严重溶血反应)而终止。为解决细胞毒性问题,各药企采用了双抗等各种新型药物结构进行研发。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四、肿瘤药物研发布局
诺华制药、辉瑞公司和阿斯利康是在肿瘤领域研发药物数量最多的企业。它们拥有较多的已批准上市药品和临床Ⅲ期药物,显示出在肿瘤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百时美施贵宝、罗氏制药和葛兰素史克也有较多的药物管线,显示出在肿瘤领域有一定的研发投入和潜力。
辉瑞公司、罗氏制药和默沙东是已批准上市药品数量较多的企业,意味着它们在肿瘤领域的市场份额较大。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从药物数量对比来看,中国企业在肿瘤领域的研发活动相对较为活跃。正大天晴、江苏恒瑞和君实生物等企业在临床研究阶段的药物数量较多,其在肿瘤领域的研发投入相对较高。
与国际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肿瘤领域的研发实力和市场份额仍有一定差距。国际企业在肿瘤领域拥有更多的已批准上市药物和临床研究项目。然而,中国企业在研发投入和创新努力方面正在不断增加,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和竞争力。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4.1、肿瘤药物研发布局-诺华
4.1 肿瘤药物研发布局-诺华
肿瘤领域的药物研发是诺华的重点布局,其管线中肿瘤药物占比超过36%,实体瘤和血液肿瘤产品数量占比较为平均。
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是中国首个批准针对BRAF V600突变阳性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双靶向联合治疗药物。同时这两个药物也是诺华肿瘤药物中“销冠”,2022年全球销售额超过123亿人民币。
今年5月份,瑞波西利成为国内首个且目前唯一一款在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领域覆盖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人群的CDK4/6抑制剂;阿培利司成为获批的PI3K抑制剂中唯一一款用于乳腺癌治疗的。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诺华企业官网,诺华年报
4.2、肿瘤药物研发布局-辉瑞
辉瑞在管线中肿瘤产品有27个,占比32%,在乳腺癌领域重点发力,主力产品为哌柏西利,2022年销售额达到356亿人民币,其靶点是较为成熟的CDK4/CDK6抑制剂,目前已有5款同靶点同机制药品在国内外上市,国内南京济群医药科技羟乙磺酸哌柏西利在2019年开始临床申请。
在血液肿瘤也有较为成熟的产品,博舒替尼,22年销售额达到40亿人民币,目前已获得美国孤儿药批准,国内暂未上市。
辉瑞今年收购Seagen,其ADC药物布局也有所扩展。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辉瑞企业官网,辉瑞年报
4.3、肿瘤药物研发布局-正大天晴
4.3 肿瘤药物研发布局-正大天晴
正大天晴在抗肿瘤领域,形成以一类新药安罗替尼(福可维)为代表的领先的抗癌创新药产品线。2022年医院销售额达到26亿人民币,其靶点为RET抑制剂,目前已有9款同靶点同机制肿瘤药物在全球上市,40余个药物在研发中。
另一个已上市的肿瘤药物派安普利则为PD-1单抗,同靶点已有16个品种上市,超过250个项目在研,属于肿瘤药物的内卷赛道。
正大天晴官网管线披露,目前有38项抗肿瘤临床前研究,45项临床试验,10项申报生产。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正大天晴企业官网
4.4、肿瘤药物研发布局-恒瑞
恒瑞主要布局在自研创新药,甲磺酸阿帕替尼用于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2022年医院端销售额达到8.3亿元人民币,为VEGFR2抑制剂,同靶点同机制目前仅有4款产品在全球上市。
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联合阿帕替尼(艾坦®)(“双艾”组合)用于晚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适应症获批,吡咯替尼(艾瑞妮®)新适应症获批,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一线治疗新选择。
恒瑞管线中披露,其肿瘤领域临床1期品种31个,临床2期品种5个,临床3期品种4个,NDA/BLA品种2个,已上市品种9个,已上市肿瘤药物占比其全部管线药物约70%。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恒瑞企业官网
4.5、肿瘤药物研发布局-君实生物
目前,君实生物上市获批1个品种,特瑞普利单抗于2018年在国内上市,是首个国内开展临床试验、申报上市,中国企业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PD-1单抗产品。
君实生物肿瘤领域布局也主要以实体瘤为主,覆盖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鼻咽癌等,药品分类则以单抗为主,另外也有化学药和双特异性抗体的技术布局。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4.6、肿瘤药物研发布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