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资讯 政策法规 研发追踪 医改专题
国外生物医药园区发展借鉴
产业资讯 药智产业观察 2023-12-29 3147

一、美国波士顿生物医药产业园

1.产业现状

从波士顿生物医药产业的历史演进看,波士顿在起步阶段是政府驱动发展,马萨诸塞州政府在1985年出资成立生物技术委员会,设立了第一个生物技术孵化器。2002年以后,波士顿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在基因领域的研究,把握住了生物创新领域从化学向生物转变的重大机遇,吸引了龙头企业研发总部,孵化大量创新型企业,实现爆发式增长,逐步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最著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

创新主体方面,波士顿全球生物医药龙头企业高度集聚,辉瑞、诺华、罗氏、默沙东、健赞、葛兰史素克GSK、艾伯伟等18家全球TOP20药企,以及10家全球顶尖医疗器械企业。

在高等院校方面,波士顿拥有哈佛、麻省理工大学2所国际顶尖高校、1所国际顶尖医学院和4所国际顶级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方面,波士顿地区集聚生命科学实验室308家,其中,医疗和诊断实验室176家、检测实验室132家,生命科学实验室面积达2680万平方英尺,排名美国第一。

临床资源方面,波士顿集聚了麻省总医院等5家全美排名前100的综合性医院,以及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等4家全美排名前五的专科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为波士顿生物医药研发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撑。

创新资本方面,波士顿集聚了全美活跃的生物技术风投机构,全美生物技术领域最活跃的17家风投公司,其中10家将总部或分部位设在波士顿地区,波士顿地区的生物技术风险投资在全美排名第二,仅次于硅谷。

2.波士顿经验借鉴

波士顿以大型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为中心,发展成为全球最著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以基础研发为主导,不断涌现的创新型生物技术初创公司,集聚大型制药企业研发基地,叠加丰富的风投资源、成熟的资本市场运作以及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波士顿地区的成功经验。

波士顿集聚大量风险投资机构,持续活跃的社会资本提供研发创新与产业化保障。生物医药企业在发展初期,受到风险投资的大力支持,对处于初创期的中小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更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历年风险投资总额的绝对量看,美国持续保持全球第一地位。

波士顿依托全球顶尖创新资源,集聚了生物医药领域全球最前沿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工艺平台,也是吸引企业研发中心落地的关键因素。波士顿依托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了一大批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和技术工艺平台,拥有全球最前沿的生物医药技术和工艺,这也是波士顿在土地空间有限、租金不低的条件下依然吸引了大批知名药企设立研发中心的关键要素。

完善的成果转化体系是波士顿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波士顿依托高等院校、顶尖医院和科研机构等丰富的原始创新资源,构建了以基础研发为主导的产学研互动格局,高校成立技术转让办公室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医院通过“Bed-Bench-Bed”的研发模式推动临床成果转化,科研机构以成果转移方式推动成果转化,形成了多样化成果转化模式。

二、德国慕尼黑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1.产业现状

德国作为欧洲医疗创新产业的中心,生物科技初创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医疗创新产业生态圈逐渐成熟,为德国创新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慕尼黑拥有约500家生物技术及生命健康公司,集聚了全德国30%的药物生物技术开发,设有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魏恩施蒂芬-特里斯多夫应用科学大学、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等众多大学,布局了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和精神病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心,集聚德国慕尼黑亥姆霍兹与健康研究中心等知名科研机构,拥有伊萨医院和慕尼黑大学医学院2所大学附属医院以及60余家合作医院及诊所。

慕尼黑的生物医药产业拥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高校及国家级科研机构进行研究创新,专利办公室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回报进行专业运作,研究创新商务拓展部协助科研人员筹备商务计划,国家级基金对具有应用价值的项目或分拆初创公司进行早期非稀释性扶持和投资,种子基金、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介入企业成长,最终环节是大型制药及工业企业收购或者上市运作。

在产业链中,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均可申请由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地区政府等提供直接投资或间接支持,同时获得投资和支持的初创企业也要遵守严格的管理汇报制度。

2.经验借鉴

(1)通过BioRegio竞赛打造产业集群区

慕尼黑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偏向于“渐进式创新”,而非类似美国的“颠覆式创新”。

1996年,德国政府意识到自己在生物医药领域已经落后于美国、英国,为了加快产业追赶步伐,德国政府发起了BioRegio竞赛,寻找具有产业集群潜质的地区。参赛区通过展示自己在生物技术方面的优势,从实验室到市场各环节的规划理念,以及对该地区生物技术未来发展的建议。

德国联邦研究部设立了一个由科学家、工业界和工会代表组成的评审团,找出三个组织最完善、发展理念最有希望的地区进行资金与政策的支持。

(2)成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管理组织BioM

BioM拥有专业的园区运营管理水平。项目开发前,州政府将从配套科技资源、基础设施、发展前景等出发,委托专业研究机构征求大学、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意见,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

园区一般分为办公区、实验室、生产区,大小根据初创企业面积可以灵活租用,园区租赁价格一般低于当地水平5%至15%,并免费提供商务中心、电话转接、会议会谈室、冷藏室、仓库等服务,减少企业创业风险和综合成本。

园区入驻企业严格限定为创业阶段的高科技中小企业,一般成立不超过3年,企业人数5-20人,要求有核心技术,处于市场化的关键阶段。

BioM借助其政府背景帮助企业获得优惠的融资方案,包括德国联邦政府创业基金、建设融资银行的优惠贷款和技术导向型企业补贴。

三、新加坡启奥生命科学园

1.产业现状

新加坡启奥生命科学园位于纬壹科技城内,占地面积20公顷,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占纬壹科技城面积10%。园区主要聚焦生物医药研究与生产、医疗器械研发与制造、疾病研究等领域,产业链涵盖研发、试验等环节。

企业集聚方面,新加坡启奥生命科学园集聚了阿斯利康、拜耳先灵医药、雅培、葛兰素史克、诺华、罗氏等全球龙头企业。

科研资源方面,园区临近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两所国际顶尖学府,并集中了7个生物医药领域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数量超过2000名。

医疗资源方面,邻近公立、私立和民间团体三种医疗机构,知名医院如亚历山大医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

2.经验借鉴

(1)政府大力支持园区的发展建设

新加坡启奥生命科学园是新加坡打造“亚洲生物城”的核心载体,新加坡启奥生命科学园的发展离不开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

财政扶持方面,依托共享的科学设施和科研服务,从2000年开始新加坡政府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体系,不仅为新加坡科技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加快了其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速度。

组织保障方面,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协调组织,主导负责启奥生物医药园在科研和技术商业化过程总中的产业孵化环节,通过政府产业基金引导投资,注重公共技术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带领园区开发提升内部能力,保持持续领先地位。

(2)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完整产业孵化机制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启奥生物医药园临近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拥有众多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技术和专利商业化转化需求巨大。园区为生物医药科研人员和生物医药公司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密切合作的科技平台,加速科研成果从研发到临床进一步商业化的进程,形成了从上游研发到下游开发的完整产业创新链,强化了研究成果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设立专职产业服务部门。新加坡政府在启奥生物医药园内设立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局,促进产业与学术研究之间的联系,对园区内产业项目进行认证、资金资助、园区资源协调等工作,帮助企业顺利落地。

引进产业转化资金。政府产业基金、Bio*One资本有限责任公司、生物风险投资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资本机构入驻园区。众多国际龙头企业及新加坡本土企业与园内技术持有人开展项目合作,加速产学研一体化,有效地推动技术产业化。

(3)营造产城融合的创新型空间

启奥生物医药园的设计理念突破传统框架,基于工作、学习、生活、消费等各方面的综合需求,打造成了集生产、生活、商务为一体的“创新社区”。同时为匹配启奥生命科技园集成性生物医学研究综合体的定位,园区特别注重交流空间的建设。

从专业的生物医药国际会展会议中心,到展示厅、演讲厅,都为产业互动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借助国际会展中心、展示厅,政府在园区推广上重点着力,牵头多次大型招商活动吸引国际目光,吸引人才、资本和创新动力,助力园区持续发展。

您可能感兴趣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横跨肺癌、血液瘤,Biotech龙头爆发在即
产业资讯 瞪羚社 2025-05-01 4